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洲象的温馨家园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洲象的温馨家园
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群野生亚洲象在阳光下抱团睡觉的画面被监测设备捕捉到。这一幕不仅展现了象群之间亲密的关系,更是保护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生动写照。
保护区概况:热带雨林中的“大象乐园”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南部,由勐养、勐仑、尚勇、勐腊和曼稿5个片区组成,总面积达242510公顷。保护区始建于1958年,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生态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
这里是亚洲象的重要栖息地,目前生活着约300头野生亚洲象,占全国野生亚洲象总数的90%以上。保护区不仅为亚洲象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还是838种野生动物和116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安居之所。
科技助力保护:监测预警体系全覆盖
为了更好地保护亚洲象,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先进的监测预警体系。该体系覆盖约3300平方公里的亚洲象主要活动区域,通过915台红外相机、177套智能广播和30个摄像头,实现了全天候监测。
监测系统采用无人机、地面传感器等多种技术手段,能够实时监测亚洲象的活动轨迹。一旦发现异常情况或象群靠近人类聚居区,系统会通过微信、短信等方式迅速发送预警信息,年均发送量达20余万条。此外,保护区还聘请了100余名村民组成监测队,建立了40余人的专业护象队,对村庄附近的亚洲象进行全天候监测预警和管控。
多措并举:打造人象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除了监测预警,保护区还采取了多项措施为亚洲象营造舒适的栖息环境。例如,建立亚洲象食物源基地,在象群活动频繁区域种植其喜爱的食物,减少它们因觅食进入农田、村寨的频次。同时,保护区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深入研究亚洲象的行为习性、种群动态等,为科学保护提供坚实依据。
在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工作人员在救护与繁育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例如,成功处置母象产后伤婴行为,保持幼象100%的成活率,并实现了母象在哺乳期再次受孕的技术突破。
最新监测成果:科技守护下的“温柔 giants”
在科技的助力下,保护区对亚洲象的监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无人机搭载的禅思H30T相机,即使在120米高空、距离亚洲象800米的情况下,也能清晰记录其活动画面。红外相机则能穿透茂密的树冠,发现藏匿于树下的亚洲象。夜间,通过全彩夜视模式和高分辨率红外热成像,工作人员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象群活动。
2024年7月,无人机红外相机拍摄到象群行至一餐馆旁,离道路不足百米。工作人员立即利用无人机喊话预警,提醒周边农户暂停劳作,道路禁止通行。连续5天,工作人员全天盯紧象群活动轨迹,无人机共飞行60余架次,飞行300余公里,累计发现大象总数43头,保障人象平安。
在亚洲象活动频繁的区域,保护区部署了两台大疆机场2,规划近6公里的自主巡航任务。无人机自主起飞作业,回传高清直播画面,工作人员通过大疆司空2后台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可以远程接管无人机,快速查看现场,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未来展望:共建人象和谐的美好家园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亚洲象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和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随着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的推进,保护区将为亚洲象提供更加稳定和广阔的生存空间。同时,保护区还将继续加强科学研究,开展亚洲象生态学、行为学、遗传学等基础性研究,解决亚洲象保护的科学问题。
在西双版纳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通过持续的保护和科研工作,我们相信亚洲象这一珍贵物种将在这里繁衍生息,为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