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云霄威惠庙:揭秘“开漳圣王”的传奇故事
探访云霄威惠庙:揭秘“开漳圣王”的传奇故事
在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有一座始建于唐嗣圣元年(692年)的古庙——威惠庙。这座千年古庙不仅是闽南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海内外华人华侨的精神寄托。作为“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祭祀场所,威惠庙见证了闽南地区从蛮荒走向文明的历程。
开漳圣王:闽南文明的奠基者
陈元光(657-711),字廷炬,号龙湖,唐朝将领,曾任漳州刺史兼任漳浦县令。他出生于显庆二年(657年),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夏县一带)。陈元光的父亲陈政是唐副诸卫上将,母亲是吐万氏。陈元光的生平事迹最早记载于宋代,详细记录见于明代中叶黄仲昭所纂《八闽通志》。
陈元光的功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平定叛乱,开发漳州:唐仪凤年间(676-679),广州崖山发生民变,潮州、泉州民众纷纷响应。陈元光在乡里募兵平定叛乱。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奏请在泉州与潮州之间设立漳州,朝廷准奏并任命他为漳州刺史兼任漳浦县令。
建设堡寨,推广农耕:陈元光平定闽粤三十六寨,建堡屯兵,使北至泉州,南至潮州,西至赣州的广大地区得以安定。他引进中原地区的耕作技术,种植水稻和麻、甘蔗、香蕉、荔枝、龙眼、花卉等经济作物,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发展。
教化民众,传播文化:陈元光认识到“兵革徒威于外,礼让乃格其心”,主张通过教育和文化来教化民众。他在漳州创办书院,推广儒家文化,为闽南地区的文明进步奠定了基础。
威惠庙:千年古刹的建筑之美
威惠庙的建筑风格体现了闽南传统建筑的特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屋顶上的嵌瓷艺术。嵌瓷是明末清初在潮汕、闽南地区兴起的一种传统工艺,以瓷碗、瓷瓶为基础材料,在灰胚上塑造形体,拼接出传统戏曲人物、神话传说、花鸟、动物等图案。
嵌瓷艺术在清末民国初年达到鼎盛,当时许多富裕的华侨返乡建祠堂,都会请两帮匠师分别制作嵌瓷,互相“斗工”以展示技艺。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应用于民居、祠堂、庙宇的屋檐、屋脊、照壁等处,而且在闽、粤、台湾地区的祠堂顶部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皇宫庙宇上都有广泛应用。
文化传承:闽南人的精神家园
威惠庙不仅是祭祀场所,更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陈元光被尊为“开漳圣王”,其信仰圈扩及广东潮汕地区。在闽南,叫“抬尪公”。尪,是神的意思。2024年正月,福建“游神”火了。“80后出钱,90后管理,00后出力”。00后、90后在父辈传承下,学习挺神像,学习敬神明。
闽南地区有浓厚的民间信仰传统,威惠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陈元光作为漳州文明的奠基人,其信仰圈扩及广东潮汕地区。在闽南,叫“抬尪公”。尪,是神的意思。2024年正月,福建“游神”火了。“80后出钱,90后管理,00后出力”。00后、90后在父辈传承下,学习挺神像,学习敬神明。
保护与传承:让千年古庙焕发新生
威惠庙在历史上多次修缮,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2012年至2020年,当地政府对威惠庙进行了全面修缮,恢复了其历史风貌。威惠庙现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吸引大量海内外信众朝圣。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嵌瓷艺术面临着传承困境。从事嵌瓷行业的年轻人比例较低,整体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据粗略统计,整个潮汕地区的从业者人数约400人,全国范围内嵌瓷从业者在1000人上下。这门精巧的传统技艺正亟待保护和传承。
云霄威惠庙作为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闽南地区从蛮荒走向文明的历程。它不仅是祭祀场所,更是闽南人精神寄托的象征。在当代,威惠庙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仍在继续,这不仅是为了保存一座古建筑,更是为了传承闽南文化的精髓,让后人铭记开漳圣王陈元光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