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惠州城墙:岭南文化的重要见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惠州城墙:岭南文化的重要见证

引用
1
来源
1.
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406/03/c8962480.html

惠州城墙见证了这座城市从古代到近现代的沧桑变迁。它不仅是军事防御的屏障,更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将带你走进惠州城墙的历史长河,探寻这段被遗忘的城市记忆。

惠州城俗称鹅城,建城时选址东江中游,位于东江与西枝江交汇处,一可扼东江流域水陆交通之咽喉,致使物资在此集散形成经济中心;二可控东江范围之军事局势,于战时易守难攻;三可利于统治管理州府,布置府城官署中心。

元明鼎革,社会生产遭受巨大破坏,流民成为明代突出的社会问题,全国上下开始兴起“城墙热”,大至省城,小至县城或者卫所,纷纷修筑城墙以自卫。

据清光绪《惠州府志》载,入明后洪武三年(1370年)至二十二年(1389年)扩建惠州城,共7座城门。城内设军城和民城,军城由水门学院衙前至小西门都督坊的府城西南;民城及府治机构位于府城东北。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庠生刘确和乡民黎俸等请建东平民城,以防寇患。明万历三年(1575年)县城城墙才筑成,与府城以浮桥相通,形成一地两城,隔江相望格局。明万历六年(1578年),县治由府城回迁县城,民城变官城,以水东街沟通惠州府城、归善县城的“一街挑两城”双城格局正式形成。明初惠城布局虽在县治迁出后略有变化,但至清代仍保持府治居北,军队居南,居民区靠西,手工作坊及商业区居东,十字街及东新桥为贸易圩市的布局。


绘制于明崇祯四年(1631)的《惠景全图》清晰可见惠州“一街挑两城”的独特景象 王小虎 摄

中国古代筑城思想源头来自于先秦典籍的两种基本指导原则,一为《周礼·考工记》中所规定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此类称之为“方正型”城池;一为《管子·乘马篇》记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此类城池外形多呈不规则形,称之为“自然型”城池。

中国古代筑城思想多元丰富,明清城墙建筑万变不离其宗,据此可分为三种类型,一为“方正型”城墙,即西安、兴城等城墙;二为“自然型”城墙,即荆州、临海城墙;三为“方正与自然结合型”城墙,即南京、襄阳城墙。

城墙除了可以呈现历史文脉及当地文化展示,军事防御也是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惠州城墙自然成为惠州城抵御入侵者的重要屏障。

别称岭东雄郡的惠州,扼守粤东要冲,占据险要地形,城池坚固,易守难攻,其自宋朝修筑起,其间经过多次修缮,历经数次攻守城战役屹立不倒。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哪怕惠州城墙见证了百年中国史、惠州史的改朝换代、风云变幻,经历了纷飞炮火的考验,面对近现代的枪炮时,冷兵器时代高挺坚固的城墙已难以做到保卫城市、守护城民,城墙默默迎来自己的归宿。

1923年5月孙中山命滇桂联军出兵东江,征讨陈炯明,以飞机、大炮、机枪、地雷配合对惠州城发动强攻。尽管联军敢死队数百人用云梯、绳索板攀登城墙,均为守军所阻,至11月历时半年,联军因未能攻下惠州城而撤兵。1924年3月,孙中山在广州大本营召开会议,决定分3路再次进攻惠州,历时四个半月乃无功而返,皆因惠州城有坚厚的城墙作屏障,易守难攻。

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黄埔军校将士在强大炮火支持下激战30小时,以伤亡200多人的代价最终攻陷惠州城,结束了惠州自建城以来未曾一陷的历史。至此,中国近代社会变革见证了惠州城墙作为军事防御工事的最后一次辉煌。

20世纪初,全国各地多有拆城现象发生,或为开辟城门,或为开辟马路,城市化浪潮波及着每一座城市。惠州拆城不单因为城门及马路的开辟,更为战争缘由。1925年10月16日,省城改造惠州同志会致电东征军总指挥蒋介石,请求拆毁惠州城墙,杜绝军阀觊觎,永保惠州安宁。

据何志成考证,初始拆城意在将拆后城砖运往广州变现,以此支付拆城费用。可惜的是此举貌似可行,操作起来却极为繁琐,历经一年,仅仅拆除小东门一隅,费用未如预期所得,工程停滞不前。1927年8月,惠州各界以拆城辟马路为由召集大会进行筹款事宜。两个月筹得款项后,继续拆城开路。1929年,拆东面城墙筑成环城东路和水门路;拆南面城墙筑成南门路和长寿路;拆西面城墙筑成环城西一路和二路,仅保留地势较低的北面城墙和平湖门、小东门两座城门楼。

据《惠州市志记》载,清末惠州城共有街巷91条,其中府城46条,县城45条,宽度普遍在1.7-3米之间。进入民国后除拆城增筑的环域西、环城东、水门等街道外,还对原来的水东街、万石坊(今中南路)、名儒坊(今中山东路)、四牌楼(今中山北路)、横廊下和打石街(今中山西路)等几条主要街道进行改造。至1949年,惠州城区街巷从原有91条增至154条,其中府城88条,县城66条。

元末明初,各地出现中国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城池建造运动,亦是史上用砖石筑造城池的最大一次筑城运动,该运动持续时间一直到清代的康、雍、乾时期。如今泛指的中国明清城墙,为始建或成熟于明清时期(1368年-1911年)并保存至今的城市城墙遗产,在历史上,这一时期的城墙数量不菲。据有关学者统计,明代筑有城墙的城市有1403个,如果将附郭的县(148个)记为已筑城城市,明代城市的筑城率已经高达98.7%,然而保存至今的城墙不足百分之一。


较少见到的归善县城砖砖文 刘汉新 摄

国家文物局从2006年开始启动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项目,多番努力下,形成目前十省十四市的“8+6”模式,即8座已列入国家申遗预备名单的城市城墙和6座申请列入申遗预备名单城市城墙共同申遗的局面。

今年,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国际文化交流专题片正式对外发布,该片在影片中展现14座城墙,意在彰显多民族统一国家不同级别城市差序格局的逻辑体系,进一步提升社会各界对中国明清城墙申遗项目的重视度。此番举止,能够深入挖掘城墙的遗产价值,扩大“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为其他具备城墙的城市书写了一份城墙保护的前景参考书。

近年来,惠州市政府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开展古村落活动,建设修缮府城遗址,但对城墙的关注和保护尚缺。岁月留痕,城墙变迁,惠州明城墙依旧寄托着惠州民众心中的乡愁与记忆,城墙还可反映出中国以“城”安国、安家的民族情怀,以及以“墙”强国、强军的建筑意义。如有关部门加强保护、传承或利用,将目前一段短短的明城墙打造成看得见、摸得着、走得进的“民”城墙,让更多人了解并珍视惠州明城墙剩余的残骸,让鹅城具有苏迹亦有城迹,成为惠州重要的城市名片,更能为千年鹅城留下一份宏伟壮观的文化遗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