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亿研发云轨,成本比地铁每公里低8亿,中国全面叫停幸亏这么做
50亿研发云轨,成本比地铁每公里低8亿,中国全面叫停幸亏这么做
导读:云轨作为比亚迪自主研发的跨座式单轨系统,以其较低的建设成本和创新技术一度备受瞩目。然而,2018年中国全面叫停云轨建设,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云轨与轻轨的区别、云轨的技术特点及其被叫停的深层原因。
轻轨与云轨的区别
本质上,轻轨和云轨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跨座式单轨系统,运行方式也相同。但两者之间存在一些差异:
重庆的轻轨采用日本技术,贷款也来自日本。在重庆轻轨建设负责人、工程师等人员的手印墙上,有三百多个手印,其中很多是日本人。
既然是外国提供的技术,通常不会是最先进的,甚至可能是落后的技术。购买的技术价格也不会便宜。
重庆轨道交通在引进日本技术后进行了消化吸收,十几年下来,国产化率已超过90%,成为世界制造单轨车辆的前三甲之一,其他两家是日立和庞巴迪。
重庆二号线建设完成后,三号线使用的轨道设备有90%以上实现国产化。
云轨是比亚迪自主研发的跨座式单轨系统,前后用了五年时间,投入50亿元资金。云轨拥有完整的单轨系统产权,包括车辆、轨道、车站、交通系统等,技术比轻轨更先进。其两大亮点是:
云轨配备电池储能系统,停电时可继续运行3公里以上,确保乘客安全到达车站。
具有先进的列控技术,可实现无人驾驶。
云轨的研发历程
地铁每公里造价7亿至10亿元,而云轨造价仅为地铁的五分之一,即1.4亿至2亿元。中国有663个城市,其中至少273个城市对云轨有需求,潜在市场超过10万亿元。
最早能生产此类单轨车辆的是北车长客,后来南车铺镇、南车四方、南车株机也具备了生产能力。比亚迪是研发最全面的,不仅包括车辆制造,还包括轨道建设、信号系统建设、控制系统建设等,产业链最为完整。
比亚迪于2011年开始研发云轨,组建了超过1000人的团队,历时五年,投资50亿元。在研发完成但尚未量产时,比亚迪已收到数百亿元订单,显示出云轨市场的巨大潜力。
云轨的技术特点
云轨具有以下特点:
车厢较轻,使用铝制车身,比传统钢制车辆轻8吨,只有12吨左右。这有助于减轻高架线的负荷并降低能耗。
轨道梁宽较小,仅为700毫米,而重庆轻轨为850毫米。虽然这降低了成本,但也带来安全隐患,因为狭窄的轨道在紧急情况下不利于乘客撤离。
整体系统重量减轻,车辆高度降低。重庆轻轨建设的梁高为1.5米,而云轨更低。轨道梁末端与路面高度保持在5.5米(国家标准)。
车身与轨道梁重叠1.2米,降低了脱轨风险。
在耗能方面进行了优化,配备了车辆能量回馈系统,可回收制动能量。
然而,云轨也存在一些缺点:
使用胶轮,在下雪天容易打滑,需要额外的除雪装置,增加了运营成本。胶轮的使用寿命仅为25万公里,远低于钢轮的100万公里。
最高时速可达80公里/小时,但实际运行中可能达不到这个速度。例如,银川的云轨全长近6公里,绕行一圈需要30分钟,平均时速仅为25公里。
成本优势在特定条件下才成立。当编组达到8组时,云轨的成本优势不再明显。在北京四环线的案例中,云轨的初期报价为5亿元/公里,远高于预期的2.5亿元/公里。
云轨建设全面叫停的原因
2016年,比亚迪成功研发云轨。2017年,与比亚迪签约建设云轨的城市已达20多个,还扩展到了柬埔寨、菲律宾、埃及等国家。然而,2018年中国全面叫停云轨建设,原因如下:
云轨虽然初期投入成本较低,但长期来看成本更高。例如,桂林的云轨建设成本已突破2.65亿元/公里。
云轨的客运量仅为1万至3万人次/小时,远低于地铁。以甘肃天水的有轨电车为例,年收入仅160万元,但成本高达4000万元,亏损严重。
一些已建成的云轨项目因经济效益不佳而长期闲置。例如,四川广安的云轨已建成6年,但一直未投入使用。
虽然云轨技术先进且成本较低,但并不适合所有地区。盲目建设可能导致持续性亏损,对地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全面叫停云轨建设是一个审慎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