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传统节日民俗知识文化盘点 与你一起走风雨桥 跳长鼓舞 看彩调
广西传统节日民俗知识文化盘点 与你一起走风雨桥 跳长鼓舞 看彩调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从独特的民族服饰到美味的民族美食,从热闹的传统节日到神秘的宗教文化,广西的传统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让我们一起走进广西,感受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文化魅力。
广西的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和节庆、宗教、风俗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总的来说,是“唱、跳、吹、斗、踩”五大特色。那么广西有哪些传统文化习俗呢?下面就从广西的结婚习俗文化、广西饮食文化、广西传统节日以及广西传统戏剧(壮剧、桂剧、彩调)、民间文学、传统舞蹈、特色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等方面了解广西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吧!
民俗文化
地方方言
广西为我国汉语方言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使用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各语言使用区域参差交错,语言之间相互渗透和影响。全区总共有汉语、壮语、勉语、布努语、拉珈语、苗语、侗语等13种民族语言,其中,汉语方言包括平话、西南官话(即桂柳话)、粤语(俗称白话)、客家话、湘语、闽语等6种。广西方言种类之多,堪称中国第一。
饮食文化
广西各民族以大米或玉米为主食,食品的做法和种类丰富多彩,具有民族风味和地方特色。其中糯米糍粑是壮族过节必备的食品,也是汉、瑶、苗、侗等族喜爱的食物。粽子是壮族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也是亲属间互相赠送的礼品。五色饭是壮、瑶、侗、仫佬、毛南、彝及部分汉族群众普遍爱好的一种特有食品。而广西的菜肴,多以本地盛产的山珍、水产和禽畜肉为原料,还常以岭南佳果诸如荔枝、芒果、菠萝等入菜。广西名菜既有粤菜的特色,又区别于粤菜,讲究鲜、嫩、爽、滑,原汁原味。其中以南宁老友粉、柳州螺蛳粉、钦州猪脚粉、宾阳白切狗以及各地的米粉、切粉、滤粉等为代表。
传统节日
广西民间节庆繁多,大体一年之中,大节以十数,小节以百计,世人有“四季皆聚庆,无月不过节”的俗谚。节庆的形式和内容多姿多彩,地方特色浓溢,民族特点鲜明,是广西各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许多传统节日,既有汉族之俗,又有少数民族之风,前人称此为“同不尽同,异不尽异”,“是壮、瑶之节而类汉,是汉族之节而似壮、瑶”,具有浓厚的广西特色。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三月三歌圩节、清明节、中秋节、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几乎每个月都要过节。
嫁娶文化
史载秦汉时,广西骆越之民“无婚娶礼法”。其后随着汉族南迁,中央封建王朝派往广西的官吏不断推广中原文化,少数民族逐渐受到影响,始有嫁娶之礼。然而,自唐、宋至明、清,壮、瑶、苗、侗各族婚姻仍保留许多本民族特点。建国前,各民族仍多实行民族内婚制,并保留招赘、姑舅表婚及不落夫家之俗。建国后贯彻婚姻法,各种旧俗才开始改易。传统结婚流程:合命(各民族方式不同)—定亲(各民族方式/习俗不同)—结婚—备婚—成婚礼(各民族成婚礼仪不尽相同)—回门(各民族新婚后次日或数日有回娘家探亲的习俗,俗称“回门”。各民族回门的形式不同。)
服饰文化
广西各民族在古代皆有各自的民族服饰。近代,机织布逐渐取代自织土布,城镇汉族及部分壮族知识分子、官员、商绅中开始流行西服。民国年间,广西当局推行“风俗改良运动”,强迫少数民族剪发易服,但收效甚微。建国后,党和国家贯彻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少数民族服饰受到尊重和保护。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男子的服饰逐步趋于一致,女子大多仍穿着民族服装。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年节喜庆日子和参加传统民族文化活动时喜欢穿民族传统服饰,西装、牛仔裤、夹克等服饰与时装流行城乡,服饰日趋多样化。
信仰民俗
广西古代俗信鬼,好淫祀,病鲜求医,专事巫觋。进入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传入广西,受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逐渐破除迷信,广大劳动群众信鬼好巫的传统未见有多大变化。民间依然庙宇林立,四时奉神,香烟袅袅。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些外来思想的影响下,某些迷信活动又有所恢复。农村一些地方重建宗祠、庙字,修造祖茔。人死做道场,遇事占卜问鬼、求神拜佛及联宗祭祖活动时有所闻。就是城镇中也有些居民重安香钵。
生活禁忌
广西各民族建国前衣食住行,婚育丧葬,节庆及交友,禁忌繁多。建国后经逐渐破除,现在青年人一般不迷信禁忌,老年人禁忌观念尚未完全破除。建国前,壮族居家以祖公台最神圣,祖公台前禁放枪支弹药、刀斧、辣椒、狗肉,以及剩饭剩菜,否则认为对祖先和家神有惊吓,会招祸到家。其次禁止用脚踩灶,更不能用器物敲打火灶及锅头,怕触怒灶王。饮食方面,桂西一些地方禁吃蛙肉,龙州等地方忌吃牛肉。汉族居家房子忌向着独树。家中神台忌放杂物。火灶同样不能随便敲打。睡觉忌穿袜,等。
丧葬习俗
建国前,广西各民族的丧葬礼仪复杂多样,既有社会礼仪的特点,又有人类处理死者的信仰行为。人老临终,家人尽集身旁,以示告别。有的地方人死后,由孝男、孝女到河边或井边投钱币、烧香焚纸钱“买水”浴尸。然后鸣枪、放炮、敲锣打鼓或嚎啕痛哭向村邻报丧。入殓时,一般要请师公或道公打斋超度亡灵。择吉出殡、择地而葬风俗普遍流行。葬后子女要守孝一至三年。建国后,经破除迷信,城镇、机关单位人死改为开追悼会,向遗体告别,然后火化遗体。农村丧葬礼仪亦趋简化。
传统戏剧
广西其他著名传统戏剧:桂南采茶戏、彩调、侗戏、牛娘剧、粤剧、仫佬剧等。
民间文学
广西其他著名传统民间文化:密洛陀、壮族百鸟衣故事等。
传统音乐
黎平侗族大歌
黎平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南部方言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民间合唱音乐,主要流行于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其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特殊的组织形式传承侗族的历史和文化。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曲目众多,内容极为广泛,具有社会史、婚姻史、思想史、教育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是维系侗族社会生存的精神支柱。2006年入选第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族独弦琴艺术
独弦琴艺术是京族所拥有的传统器乐艺术,主要流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京族聚居区。京族独弦琴艺术主要包括独弦琴制作技艺和独弦琴演奏艺术。京族独弦琴的演奏技巧十分丰富,常用的弹奏方法主要有正弹法、反弹法、刮奏、击奏、点奏等。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京族独弦琴艺术形成了历史的悠久性、深刻性,形式的多样性,曲目的丰富性和艺术的独特性等主要特征。2011年入选第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其他著名传统音乐文化:广西八音、瑶族蝴蝶歌、壮族三声部民歌、那坡壮族民歌、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等。
传统舞蹈
瑶族长鼓舞
瑶族长鼓舞是中国瑶族的一种民间舞蹈,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等省的瑶族聚居地区,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及庆祝丰收、乔迁或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瑶族长鼓舞历史悠久,它脱胎于起源很早的祭盘王仪典及一些巫术活动中的舞蹈,现已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文娱活动。瑶族长鼓舞的舞蹈将瑶族的历史、艺术、文学、宗教等有机聚合在一起,形成平地瑶独具的长鼓舞文化,具有历史文化、民族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2008年入选第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藤县狮舞
藤县狮舞普遍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藤县。藤县位于广西东南部,东接苍梧,南界容县,西邻平南,北毗蒙山,东西横宽86公里,南北纵长112公里,土地总面积3946平方公里。这里素有“舞狮之乡”的美称。藤县狮舞分为两种:一种是侧重于地面技艺表演的“采青狮”;一种是侧重于桩上技艺表演的“高桩狮”。无论是采青狮还是高桩狮,在表现形式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当地百姓所喜爱。2011年入选第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其他著名传统舞蹈:田阳壮族狮舞、田林瑶族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瑶族金锣舞、盘王舞、芦笙舞、麒麟舞等。
传统技艺
壮族织锦技艺
壮锦历史极为悠久,壮族先民在汉代织出的“斑布”就是其前身。历经千余年发展的壮锦有自成体系的三大种类、二十多个品种和五十多种图案,以结实耐用、技艺精巧、图案别致、花纹精美著称。壮锦是壮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可为我国少数民族纺织技艺的研究提供生动的实物材料,还可以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纺织史增添活态的例证,对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起到积极的作用。2006年入选第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南部的上南、中南、下南的毛南族聚居地区。花竹帽的基本造型为平面和圆锥体的立体组合,编成的篾纹以五角星为中心,周边又按六角形环叠交叉辐射编结,整合定型后还要以上好桐油炼膏涂刷。其帽形大方,外观秀美玲珑,编织精巧细致,构成图案奇妙简洁,对比基色金墨分明,结构更加是严谨吻合,这些都给人以赏心悦目和美轮美奂的审美享受。2011年入选第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其他著名传统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六堡茶制作技艺等。
传统医药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药线点灸是壮医药外治法之一。壮医所用的药线由苎麻搓成,直径0.25毫米、0.7毫米、1毫米不等,用药水浸泡后干燥备用。使用时将药线点燃,点灼患者体表穴位,以达到疏通龙路、火路的目的,具有祛风通痹、止痛止痒、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等作用。壮医药的应用,以壮族群众为主,周边的苗、瑶、侗等民族,也交流交叉为用。2011年入选第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建筑
古代著名建筑
在广西古建筑历史中,知名度最高的是水桥梁。堪称船闸式运河世界之最的兴安灵渠,始建于公元前214年,不仅历史悠久,科技含量高,功能效益显著,而且至今仍然泽被后世;建于唐代的桂柳运河是沟通桂林和柳州及桂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纽带,史称灵渠姊妹工程;同样建于唐代,位于防城港市的潭蓬运河,则是我国唯一的海上运河;而三江程阳永济风雨桥式样独特,位居世界四大历史名桥之列。
近代建筑
广西近代建筑,因其建筑独特,历史内涵丰富,在中国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梧州骑楼城荟萃中外骑楼精华,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骑楼古建筑群。百色粵东会馆在全国都是规模较大、艺术水平较高的会馆。龙州县瑞丰祥钱庄,是中国少有的法式风格建筑,不仅是广西,也是中国西南地区仅有的钱庄。北海西式建筑群以及涠洲岛上的天主教堂,历经百年风雨也无法洗刷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沉痛的历史记忆。
特色文化
民族文化
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约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60%;是全国仫佬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约占全国仫佬族人口的90%。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广西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如壮族的铜鼓、花山崖壁画早已闻名中外。织锦、刺绣、陶瓷、竹编和芒编在内的各色工艺品,具有民族特点的壮族干栏式建筑、侗族风雨桥、鼓楼等民族建筑,瑶、苗等民族的医药,以及丰富多采的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等等,都是广西各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
地域文化
广西沿海、沿边、沿江的独特地理环境和多民族多类型的文化历史,使得广西形成了一种多元的化并存的地域文化。如百越文化、苍梧文化、广信文化、壮族文化、西江文化、北部湾文化、红水河文化、桂东文化、八桂文化等。其中,八桂文化是广西地域文化具有独特色彩的花朵,其是以内涵丰富、久远神奇为特色,以本土性和兼容性和谐统一为表征,以鲜明的南方山水品格为个性的地域性较强、影响力较大的优秀传统文化。
宗教文化
主要宗教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聚居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民族。从公元1世纪始,即有宗教传入广西,其中佛教和道教传入最早,有将近两千年历史,传播范围也较广,在民间影响较大。其次是伊斯兰教,已有600多年历史。天主教和基督教则是鸦片战争以后才传入广西,但发展较快,并成为影响较广的宗教。80年代以来,广西各宗教在开展国内国外交往活动中都比较活跃。各宗教除了参加本教的全国性会议和活动外,还组织不少代表团到兄弟省市参观学习,并与当地教会交流爱国活动、教务活动经验,增强了相互联系和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