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昆曲入选非遗20周年:传承之路与未来展望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昆曲入选非遗20周年:传承之路与未来展望

引用
澎湃
9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92602
2.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4-03/25/content_26048518.htm
3.
https://m.thepaper.cn/detail/27427338
4.
http://www.xinminweekly.com.cn/wenhua/2024/12/18/27053.html
5.
http://cngoesglobal.com/jiangsu/3796.html
6.
https://www.wyu.edu.cn/fyxy/info/1416/10142.htm
7.
https://www.nju.edu.cn/info/1056/387631.htm
8.
http://m.cyol.com/gb/articles/2024-10/16/content_KaqVvySBAn.html
9.
https://www.zhccr.com/GW/Home/Detail?Id=2317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是中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遗的项目,也是全世界第一批非遗的榜首项目。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标志着昆曲艺术获得了国际认可,更为其后续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01

传承硕果: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之路

20年来,昆曲传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青春版《牡丹亭》。这部由台湾知名作家白先勇担任总制作人的作品,自2004年台北首演以来,已累计演出近500场,总观众达80万人次,其中六成是年轻人。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秘诀在于创新与传统的完美结合。该剧在保持昆曲艺术精髓的同时,大胆融入现代舞台美学,通过“只删不改”的方式将原著55折精炼至27折,并分为“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三本。这种改编既保留了昆曲“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原则,又使其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青春版《牡丹亭》不仅在演出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大批年轻观众。据统计,该剧在大陆首演时,95%的观众是首次接触昆曲的学生。通过校园推广和商演相结合的方式,成功将这些学生观众转化为昆曲艺术的忠实粉丝。

02

面临的挑战:传统与现代的张力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昆曲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以及陈旧的故事情节,使得它难以完全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正如白先勇所说:“20年过去了,昆剧依然艰难。”

著名昆曲艺术家张军在筹备万人演唱会时也深有感触:“最大的感触来自于各种场合的分享会。即使很多朋友和我私人关系很熟,但依然不清楚昆剧的来龙去脉和艺术价值。和20年前比,可能整个社会对昆剧都有了认知,对我的态度会好很多。但要说服这些人去接触接受昆曲,其实和20年前是一样的,甚至可能更艰难。”

03

未来之路:创新传承与文化自信

面对挑战,昆曲界正在积极探索新的传承路径。一方面,通过创新演出形式吸引年轻观众。例如,张军的“水磨新调”新昆曲万人演唱会,将昆曲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成功吸引了一大批年轻观众。另一方面,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扩大传播范围。青春版《牡丹亭》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游戏《王者荣耀》推出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同名皮肤,都是成功的尝试。

校园推广也是重要一环。白先勇推动的“昆曲传承计划”已在两岸多所高校落地,校园传承版《牡丹亭》项目更是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昆曲演员。这些举措不仅为昆曲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昆曲入选非遗20周年,既是回顾过去传承成果的时刻,更是展望未来发展方向的契机。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是昆曲乃至整个非遗保护工作需要持续思考的课题。我们期待,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门古老的艺术能够焕发新的生机,继续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