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代筷子文化:小小两根筷子,何以成为文明的载体?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代筷子文化:小小两根筷子,何以成为文明的载体?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19221360_121145195

在中国,筷子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已经有数千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箸食文化。


精美的筷子

对于一个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来说,他们最先接触到的中国文化就是中国的饮食,而筷子也就成为避不开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已经有数千年了,在中国的影响下,中国的周边地区长期受中华文化的浸润,接受了很多中华文明的副产品,这其中就包括筷子。因此,筷子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中华文明圈的一个标志。

筷子简史:改名换姓竟是因为谐音梗

在最初的时候,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人们都是以手作为最主要的进食方式。而在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各文明体系在进食方式上产生了分化,到现在,刀叉、箸食、手食是应用最广泛的三种进食方式。

世界各地的进食方式

据考古发掘证明,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至少超过三千年的时间,而正是在这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箸食文化。

《韩非子》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这里的象箸就是用象牙做的筷子,箕子看到商纣王使用象牙做的筷子,感到十分忧虑。


古代象牙筷子

这段史料向我们证实,最晚在我国商周时代,人们就已经形成了使用筷子的习惯。而商纣王使用的是经过精加工的精美的象牙箸,这就表明,中国已经较为悠久的筷子使用的历史。否则,一个崭新的事物,人们接受都还很困难,又怎么会花费心思用珍贵的材料和巨大的精力去制作这样一个工具呢?

在先秦时代,筷子一般被称做"箸"或者"梜"。《说文解字》中说:"箸,从竹者声",从字形就可以看出来,箸是竹字头,而这里的梜也是带木字旁的,这就说明最早的筷子是用竹木为原材料的。

《礼记·曲礼》记载:"羹之有菜着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也就是说,筷子尽管在当时已经被发明出来了,但其功能并不充分,并不作为最主要的饮食工具。


在周代,人们吃饭的时候既用箸,也用汤匙,甚至也会使用小刀,而箸一般只用来夹取羹汤中的菜,不能用于夹取其他食物。等到汉代,筷子的功用被进一步开发,箸也就能用于夹菜了。在隋唐时期,筷子被用于祭祀和宗奉。一直到明清时期,筷子才真正成为中国人的主要进食工具,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

在不同时代,筷子也有不同的叫法。我们之前说在先秦时代,筷子被叫做箸和梜,而到了汉代,箸是最普遍的叫法。在隋唐时期,因为箸的繁写就是筋,因此筷子也被称为"筋"。

唐朝大诗人杜甫在《丽人行》一诗中写道:"犀筋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突纷纶",这里的犀筋就是用犀牛角做成的筷子。


现代人用筷子吃饭

而筷子这一称谓的出现,要在宋朝才会有,在明清时代成为主流叫法。之所以会产生这个叫法,和民间的社会风俗有关。

因为箸的谐音是驻,在中国的南方,那些以舟船为生的船夫对此非常忌讳,他们希望船跑的越快越好,而不是经常停驻抛锚,因此讨厌箸的叫法,而慢慢流行起筷的叫法,这一叫法最终在中国得到普及。


渔民忌讳驻改成筷

古人用筷子讲究多,折射一个人的素质高低

随着筷子在中国的普及,并成为中国人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事物,中国人也逐渐赋予了筷子一些文化内涵。首先来说,最基本的用筷礼仪就是不能敲碗碟,因为只有乞丐才会敲碗来请求别人的施舍,中国人对这个比较忌讳。

而比较系统的来说,中国人使用筷子有十大忌讳。其一叫迷筷,也就是拿着筷子在餐桌上找来找去,不知道应该夹什么。二是翻筷,就是拿着筷子在碗碟里翻找,将食物翻了个乱七八糟;三是刺筷,也就是拿着筷子戳取食物,也就是拿筷子当叉子用;四是拉筷,也就是用筷子撕扯嘴中的食物。

五叫泪筷,也就是用筷子夹取有汤汁的食物,汤水粘在筷子上,像泪滴一样滴洒到其他饭菜之中,这一做法又被称做"仙人滴泪"。六是剔筷,就是拿筷子当牙签,用来剔牙缝;其七是吸筷,就是将筷子放在嘴中,然后吮吸筷子上的汤汁;其八是供筷,就是将筷子竖插到饭碗之中,这个是大忌,会被看作是"当众上香",是很不吉利,也很被人忌讳的做法;

九就是敲筷,也就是我们刚才说到的用筷子敲打碗和桌子;最后一个是指筷,就是在吃饭的时候,用筷子指着别人说话。以上是用筷十忌,而实际上中国人使用筷子的禁忌并不仅仅只有十种。

在餐桌上,同时也是不允许"过河夹菜"的,也就是不能伸长胳膊尝试去夹那些够不着的菜。我们熟知的清末名臣曾国藩,就有一个餐桌规矩,够不到的菜不管多喜欢吃,都不会去碰。

使用筷子的时候如果筷子掉在地上,是一个严重的事情,人们认为这会惊扰地下的祖先,是对祖先的大不敬。如果不小心出现这种事情,要用筷子在地上画圈,然后在心中默念:我有罪,以祈求祖先的宽恕。

去别人家做客的时候,是不能随便就动筷的,一定要等到主人拿起筷子,然后邀请大家一起动筷,这个时候才能开席。而在宴会之后,主人要是将筷子以十字交叉的形式放在一起,就代表主人下了逐客令,这个时候,客人就要识趣的准备告辞。


筷子十字交叉表示主人下逐客令

筷子一般都是一双,而两支筷子的长短也有讲究,不能出现一长一短的情况,否则会被视为主人或客人要有人早逝。两支筷子也不能出现颜色不同的情况,否则会被视为家庭不和睦。

在使用筷子的时候,不能将筷子折断,这是厄运的征兆。两个用四支筷子接取食物,这叫截筷,因为与收纳骨灰的动作非常接近,因此也被视为忌讳。


截筷在古代是不文明的

在一些特定的职业中,筷子的使用也有特定的禁忌。比如渔民,他们十分反感将筷子横放在碗口,因为他们认为碗是礁石,筷子是船,这样放意味着船要触礁。

如果不小心这么做了,在主人没注意到之前,一定要拿起筷子,然后在碗口绕三圈,再将筷子抛出,算是破了厄运。


古人用餐

而在古代,也有一些特定的用筷习惯。在皇家,用膳的时候会使用不同材质的筷子,吃火锅用银筷,进膳用四棱乌木筷。而在大臣的席位上,吃火锅用铜筷,进膳用圆柱状的乌木筷,并且会比皇家的筷子略短。

金筷在当时是皇家专用,其他人尽管地位再尊崇也不能逾制。皇家的礼俗与民间也大有不同,比如在民间可以手拿着筷子向别人致礼,但在皇家不行,回皇帝的话必须把筷子放下。这些礼俗都反映出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金筷

日本的筷子文化深受中国影响,但有一定自己的特色

在古代,中国一直是地区强国,这就使得周边国家大多都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以日本为例,日本从隋唐之际开始就频繁与中国大陆进行交流,遣唐使通过在中国的学习交流,将很多中国文化带回了日本,这其中就包括筷子。

公元六世纪之前的日本,还停留在用手取食的时代,而在此之后,遣唐使将筷子带回来日本,进献给了当时的摄政大臣圣德太子。圣德太子对筷子非常感兴趣,随后便在日本推广筷子的使用,圣德太子也被视为日本第一个使用筷子的人。在八世纪之后,筷子在日本得到普及,日本人称筷子为"唐箸"。

日本没有对驻的禁忌,因此筷子在日本一直就叫箸。但日本筷子与中国的筷子有一定的区别,因为中国人习惯于围在一个桌子上吃饭,还喜欢给别人夹菜,而日本没有这样的习惯,他们一直是分餐制,因此日本的筷子比较细短,而中国的筷子大多粗长。


日本人用筷子进食

而日本人在学会使用筷子之后,还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一次性筷子就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人管这种筷子叫做"方便筷",其取材于日本的杉树,这种材质的一次性筷子比较流行。

日本筷子的特点

日本人也有自己的用筷习俗,一般而言,直接用筷子在盘中夹菜被称为"直箸",吃饭的时候,只夹菜不吃饭被称为"移箸",这两种行为在日本都不被欢迎。而与中国的用筷十忌类似,日本也有一些用筷禁忌,比如:刺箸、泪箸、叩箸、迷箸、舐箸、探箸、指箸,这些都与中国的用筷禁忌是类似的。

结语

在世界饮食文化之中,中国人另辟蹊径,发明了筷子,而其他社会要么继续保留手食,要么选用了刀叉。之所以会出现这个差别,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我们的饮食结构以粮食为主。相对于肉食,粒食很难借助刀叉完成基本的进食动作,而箸食显然更有优势。

而在具体的发明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先民们在烧烤食物或者煮食食物的时候,需要借助工具翻动、搅动食物,以使食物受热均匀,防止烧糊。这时候,一根树枝或者一个棍子,因为取材方便,简单好用,能够满足人们这一需求,因此在后来被固定下来充当餐具。


筷子

筷子只是两根七八寸长的竹棍,但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我国很早就形成了较为发达的饮食礼仪,而用筷礼仪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筷子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处之时所应保有的尊重与礼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