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下如何提升母猪繁殖效率?
非洲猪瘟下如何提升母猪繁殖效率?
非洲猪瘟(ASF)自2018年传入中国以来,对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冲击。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猪肉产量5794万吨,增长4.6%;全年生猪出栏72662万头,增长3.8%。然而,这些增长背后却隐藏着非洲猪瘟疫情加重、猪价持续低迷、养殖行业严重亏损等严峻挑战。
非洲猪瘟对母猪繁殖效率的影响
非洲猪瘟病毒(ASFV)不仅直接导致猪只死亡,还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母猪的繁殖效率。研究表明,高温天气会严重影响母猪的排卵数和受胎率,导致内分泌紊乱,影响胎儿正常发育。此外,非洲猪瘟病毒的污染加重,生物安全防控难度加大,进一步威胁着母猪的繁殖效率。
提升母猪繁殖效率的关键策略
面对非洲猪瘟的持续威胁,提升母猪繁殖效率成为养猪业的重要课题。通过精准营养供给和科学的饲养管理,可以有效改善母猪的繁殖性能。
后备母猪的选留与培育
后备母猪的培育是提高繁殖效率的基础。研究表明,首次配种的关键指标包括:体重135-170kg,日龄220-270天,生长速度≤850g/d,背膘厚度12-18mm,体况评分3-3.5。合理的营养供给和科学的饲养管理,能够为母猪的正常繁殖奠定良好基础。
妊娠母猪的精准管理
妊娠母猪的管理是决定繁殖效率的关键环节。通过便携式A超和B超设备,可以实现对母猪背膘的精准测量。研究显示,让经产母猪在妊娠50-60天时达到2.75-3.25分的体况评分,在分娩时背膘达到18mm,可以显著改善窝均活仔数和出生窝重。
某大型养猪公司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实施测膘定喂量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每窝总仔增加0.8头,活仔增加0.63头,提高6.5%。断奶耗料减少3.29公斤/头,胎间距缩短23.91天,分娩率提高6.66个百分点,断配率提高5.87个百分点。
未来展望与挑战
2024年,非洲猪瘟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由于养殖大环境病毒污染面大、范围广,且不断累积,生物安全风险点与传播环节多样,加之病毒毒株的多样化,非洲猪瘟流行和发生不仅会呈常态化,而且发生区域或集中暴发的风险极高。
面对挑战,养猪业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 加强生物安全防控,特别是运输工具、人员流动等关键环节的管理
- 持续推进精准营养供给和科学饲养管理技术的应用
- 关注非洲猪瘟病毒新毒株的监测和防控
- 加强疫病监测与诊断能力,提高疫情识别的准确性
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母猪繁殖效率,增强猪场的竞争力,为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