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白田山遗址:商周古墓里的岭南文明密码
深圳白田山遗址:商周古墓里的岭南文明密码
2023年11月,深圳深汕特别合作区鹅埠镇的一处考古现场,一场惊人的发现正在悄然展开。随着考古工作者的小心翼翼挖掘,一座座商周时期的古墓葬逐渐显露真容,出土的精美玉器、石器和陶器令人大开眼界。这里,就是白田山遗址——一个正在改写深圳早期历史的重大考古发现。
发现之旅:从偶然到重大发现
白田山遗址的发现源于2021年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开展的考古调查。这次调查历时近三个月,覆盖了合作区内的多个地点,最终在鹅埠镇西湖村委会格田村东南侧发现了这处重要的商周时期遗址。
遗址总面积约为557200平方米,主要发现了商周时期的墓葬和遗物,部分遗物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发现不仅将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人类活动历史提前至商周时期,更为研究岭南早期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考古现场:商周古墓里的“盲盒”
2023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启动了白田山遗址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考古队首先对遗址中的1号岗和2号岗进行发掘,其中2号岗的发掘工作尤为引人注目。
3月25日,当深圳特区报记者跟随考古队登上白田山遗址2号岗时,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尽管大部分低矮的山岗已被推平,但2号岗依然矗立在那里,显得格外险峻。考古队员们顶着烈日,在古墓中用竹签一点点剔除泥土,小心翼翼地清理着随葬品。
在编号为M35的墓坑中,考古队员发现了一件件令人惊叹的文物。一块已经钙化的玉锛,虽然覆满黄土,但仍能感受到其精致小巧;一件身着酱黑色釉的折腹豆,静静地躺在墓坑中,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此外,墓中还出土了精美的石玦和石戈,这些器物不仅制作精美,而且保存完好,显示出墓主人生前显赫的地位。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即将收尾之际,考古队又在“打隔梁”的过程中发现了4座新的墓葬。这些墓葬的密集程度令人惊叹,在仅剩一千多平方米的2号岗顶部,竟然分布着大大小小三十余座墓葬。
历史价值:改写深圳早期历史
白田山遗址的发现,对于深圳乃至整个岭南地区的历史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遗址中出土的文物显示出典型的后山文化和浮滨文化特征,这两者都是商周时期岭南地区的重要考古学文化。
其中,M36号墓出土的鸡形壶是后山文化晚期的代表性器物,而遗址中发现的石戈、石锛等器物则与浮滨文化的特征高度吻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发掘还出土了两件小型青铜器,这是广东地区首次在商时期墓葬中发现的青铜器小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这些发现不仅将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历史追溯至商周时期,还揭示了当时该地区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从地理上看,白田山遗址位于莲花山脉的余脉,这条山脉不仅是一条自然分界线,也是一条文化分界线,连接着粤东和珠三角地区。
文化传承:岭南文明的重要见证
白田山遗址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深圳的考古成果,为研究岭南早期文明提供了新的线索。在此之前,深圳已经有多处重要的考古发现,如屋背岭遗址、大梅沙墓葬等,这些遗址共同构成了深圳早期历史的完整图景。
屋背岭遗址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是一处商时期的大型墓地,清理出近百座先秦墓葬。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石器等文物,与白田山遗址的发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显示出岭南地区文化的连续性和多样性。
这些考古发现表明,深圳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拥有发达的物质文化和独特的岭南文明。白田山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深圳早期历史的空白,更为理解岭南地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未来展望:让文物“活”起来
目前,白田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已进入尾声,但后续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才刚刚开始。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军表示,下一步将对出土文物进行系统整理、修复和研究,并计划举办专题展览,向公众展示白田山遗址的全貌。
同时,保护中心还将积极挖掘古代遗存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推出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未来,深汕特别合作区将依托这些丰富的历史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品牌,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走进现代生活。
白田山遗址的发现,不仅是一次考古学上的重大突破,更是深圳历史文化的有力见证。它告诉我们,这座现代化的都市,不仅有高楼大厦和科技创新,更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相信还会有更多令人惊喜的发现,为我们揭示深圳这座城市的古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