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湖:云南旅游中的生态保护典范
抚仙湖:云南旅游中的生态保护典范
2024年9月,潜水爱好者在云南省澄江市抚仙湖潜水基地发现了一种珍贵的水生动物——桃花水母。这是继2004年首次在抚仙湖发现桃花水母后,时隔近20年再次拍到这一珍贵的水生动物。这一发现不仅令人欣喜,更成为了抚仙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有力证明。
被誉为“水质检测员”的桃花水母对水质要求极高,它的重现正是抚仙湖生态保护成效的最好佐证。作为中国最深的淡水湖泊之一,抚仙湖的水质长期保持在I类,这背后凝聚着当地政府和民众的不懈努力。
近年来,澄江市深入贯彻“退减调治管”五字方略,制定“两线三区”管控意见,完成生态红线黄线划定,为抚仙湖“留白、减负、休养生息”留足生态空间。具体实施了“退人、退房、退田、退塘”等措施,优化调整沿湖16个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调减76.7%,为抚仙湖构建完整的生态屏障。
在污染治理方面,抚仙湖流域内建成了6座污水处理厂和1604公里污水管网,339个村小组实现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同时,建成8座日转运能力共280吨的垃圾转运站和1座日处理3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实现生活垃圾100%无害化处置。通过发展生态保育型和环境友好型作物7.9万亩,实施“五位一体”湖外水资源循环利用项目,流域内化肥、农药施用量和灌溉用水量连续五年保持下降。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抚仙湖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据统计,抚仙湖新增水源涵养面积13万亩,全湖水质总体保持I类,抗浪鱼等土著物种数量明显增长,生态环境承载力得到有效改善。抚仙湖流域治理案例也因此入选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十大典型案例之一,并被列为国家水预算管理县域试点、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价值核算试点。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抚仙湖的旅游发展也呈现出蓬勃态势。2023年,澄江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2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0976元和22890元。当地培育了10个A级景区和3300余家住宿餐饮市场主体,打造出8条精品研学旅游路线,创新“旅游+”“+旅游”业态产品,形成“文旅+研学”“康养+旅居”“文旅+体育”体系。帆船、滑翔伞、潜水等10余种热门旅游产品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游客的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抚仙湖还成功举办了多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如格兰芬多自行车节、抚仙湖半程马拉松等,其中抚仙湖(国际)高原帆船赛更是获评“2023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禄充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马房村获评最美乡愁地,山色·飞大田“七彩田园”项目集“医、养、康、宁”于一体,成为游客休闲度假的理想选择。
抚仙湖的成功经验为云南其他景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展示了如何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一案例不仅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