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化钠:呼吸系统的隐形杀手
氢化钠:呼吸系统的隐形杀手
2024年4月,香港大学庄月明化学楼发生一起触目惊心的实验室事故。一名博士生在操作氢化钠实验时,圆底烧瓶突然炸开,化学品喷射至两三米开外,意外溅到另一名女博士生的脸上。伤者眼角膜受损流脓,多处皮肤严重灼伤,估计至少需要一年康复期,甚至面临永久性视力受损和毁容的风险。
这起事故再次敲响了氢化钠安全使用的警钟。氢化钠(NaH)是一种无机化合物,虽然本身毒性较低,但其强烈的腐蚀性和高度的化学反应活性,使其成为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的一大安全隐患。
氢化钠的理化性质与呼吸系统危害
氢化钠在潮湿空气中极易自燃,遇水或酸类物质会发生剧烈反应,释放热量和氢气,可能引发燃烧或爆炸。这种特性使其在使用过程中,极易产生刺激性气体,对呼吸系统造成严重威胁。
当氢化钠与空气中的水分接触时,会迅速分解产生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腐蚀性,可直接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在高浓度下,甚至可能导致呼吸道灼伤,造成永久性损伤。
工业生产中的安全隐患
在工业生产中,氢化钠常用于皮革、毛皮等行业的脱毛工序。这些行业在有限空间作业时,如果通风不良或防护措施不到位,极易发生中毒窒息事故。
2021年9月,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延旗羽绒加工厂发生一起有限空间中毒窒息事故。一名工人在污水处理车间浮渣池内检修污泥潜水泵时晕倒,随后5名救援人员在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相继进入池内施救,最终导致6人死亡、1人受伤的惨剧。
事故调查发现,浮渣池内的含水污泥来自洗毛废水,其中含有大量羽毛渣。羽毛中蛋白质的分解产生了硫化氢、甲烷等有毒有害气体,而这些气体正是由氢化钠等化学品在湿环境中反应生成的。
安全防护与应急处理
面对氢化钠的高风险特性,科学规范的安全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在实验室环境中,操作氢化钠时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佩戴防护眼镜和耐酸碱手套。实验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熟悉氢化钠的理化性质和应急处理方法。实验室内应配备干粉灭火器和沙桶,以便在发生泄漏或火灾时迅速处置。
在工业生产中,涉及氢化钠的作业应严格遵守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范。作业前必须进行通风和气体检测,确保作业环境安全。作业人员需佩戴呼吸防护装备和防护服,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同时,应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事故处置能力。
结语
氢化钠虽然在许多工业领域有着重要应用,但其潜在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从实验室到工厂,每一个使用氢化钠的环节都必须严加管控,确保操作安全。只有时刻保持警惕,严格执行安全规范,才能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让我们以这些惨痛的事故为鉴,时刻保持警醒,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