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央视春晚戏曲节目的发展与传播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央视春晚戏曲节目的发展与传播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fx361.cc/news/2024/0817/24702031.html

央视春晚作为电视文艺节目的代表,用“联欢”的形式将多种类文艺节目囊括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情境中。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春晚戏曲节目编排逐渐走向“定式”,在戏曲本体之外亦多有限制;在电视媒介技术不断发展与分众化传播趋势下,必须正确看待传统戏曲的文化传承与现代转化,只有立足艺术本体并不断探索媒介技术与传播策略,才能走好传统戏曲文化的电视文艺突围之路。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曾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央视春晚”)自1983年举办至今,已成为中国主流媒体的文化传播代表。进入新世纪以来,央视春晚逐渐形成固定模式,相比于流行歌舞、针砭时弊的相声小品以及技艺类魔术杂技,戏曲节目被压缩且在叙事设计与本体表达方面逐渐定型。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电视文艺节目中的呈现具有特殊性,如何走好传统戏曲文化的电视文艺突围之路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央视春晚戏曲节目概况

对春晚戏曲节目从内容主题、剧目剧种、演职人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央视春晚的戏曲节目侧重于营造与春节相吻合的文艺氛围和建构家国关系的情感意义。该情感意义的建构是在1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通过不同年龄段及不同从艺背景的演职人员对传统地方剧种的传承与创新来加以实现的。

1.内容主题。央视春晚在“春节”这一中国人具有特殊情感的节日举办,在“喜庆欢乐”的氛围基础上还兼具较强的时代主题性。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和谐”作为一种价值目标成为社会主基调,2006年“爱与和谐”、2007年“欢乐和谐中国年”、2008年“和谐盛世团结奋进”的央视春晚主题传达的正是家国融合的价值意义。2012年,“中国梦”的提出关乎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梦”便成为春晚的长期呈现主题。春晚作为广泛传播的电视文艺晚会媒介,侧重于营造与春节相吻合的文艺氛围与家国关系的情感意义,在这一基调下戏曲节目的内容编排则有着明显的呼应关系,其中“梨园”出现次数较多,带有“传承”意义的主题也有较高的出现频次。

2.剧目剧种。央视春晚每年总耗时4.5~5小时,戏曲节目作为融合不同剧目选段的一个节目,时长大致在4~13分钟。我国的戏曲剧种繁多,据不完全统计约有360多种,传统剧目更是数以万计。进入新世纪以来,央视春晚中出现的戏曲剧种不少于18种,京剧作为我国戏曲的代表,无论是在时长还是剧目上,每年都是构成主体之一,代表性京剧作品有《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智取威虎山》《赤桑镇》《锁麟囊》;为满足受众审美多元化需求、推动地方戏曲文化的传播,沪剧、汉剧、粤剧、豫剧、赣剧、晋剧、秦腔、婺剧等地方剧种在央视春晚舞台上也得到了展演,如豫剧《花木兰》、黄梅戏《天仙配》等。

3.演职人员。进入新世纪以来,央视春晚戏曲节目的参演人员有着较高的重复率,其中京剧演员孟广禄和于魁智10余次参加春晚,另外黄梅戏演员韩再芬、豫剧演员李树建、越剧演员何赛飞等都曾多次参加央视春晚的戏曲表演。除了专业戏曲演员外,非专业的戏曲爱好者也是主要戏曲节目重要表演主体。例如,2012年“戏迷一家亲”中的演员皆为非专业戏曲演员、2013年“迎来春色换人间”由京剧演员于魁智与加拿大孔子学院学员托马斯共同演唱京剧《智取威虎山》。值得注意的是,戏曲节目演员的参演年龄跨度较大,2011年表演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演员张欣怡3岁,京剧武生杨少春82岁高龄参加了2022年的春晚;助演单位除北京的艺术团体外,吉林、浙江的艺术团体多次登上春晚舞台,还有四川、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等地的院校和剧团也曾登台演出。

二、央视春晚中的戏曲节目呈现

央视春晚戏曲节目的呈现效果是基于春晚媒介仪式的建构,在传统农历新年的节日情境中,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其节目类型也在名家名段、文化传承、故事编排之间逐步演化,以此展现新时代背景下戏曲文化的活态传承。

1.央视春晚的媒介仪式建构。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在政治文化传播中作用巨大,由于媒介本身的特殊性,电视在人们社会生活中长期具有广泛影响力。依托于电视媒介的繁盛,央视春晚在2014年被定位为国家项目,在传递“喜庆欢乐”氛围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更高的期许,相声、小品、歌舞等在“开门办春晚”的前提下有了明确的遴选规则。央视春晚已经成为国家借助现代媒介,传播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思想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艺术文化盛会。

英国学者尼克·库尔德里(Nick Couldry)在《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一书中讨论了媒介在建立日常生活秩序、塑造社会结构方面扮演的角色,对媒介如何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实践关联进行了论述,并阐释了媒介如何通过媒介仪式对符号资源进行控制。郑州大学张兵娟将“媒介仪式”特指电视观众通过电视媒介符号的传播,参与某些重要显著的共同性活动或者某一盛大事件,最终导致的一种象征性文化实践过程和行为。正如央视春晚这种大型仪式性活动,无论是晚会的宣传主张还是民众的文化期待都融合在传统农历新年的节日情境中,使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这种传播的仪式观往往强调典礼的重要性,在主题与时空上都有一定限制。

2.央视春晚的戏曲节目类型。中国戏曲是一种包容广泛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戏曲本体中舞台与表演相辅相成,强调故事叙事与演员表演的紧密融合。电视媒介中文艺晚会演出形式的限制使得戏曲节目编排有其特殊性。央视春晚中戏曲节目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名家名段型、二是文化传承型、三是故事编排型。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春晚戏曲节目有着较为明显的主题类型分野,2012年之前主要以主题故事编排为主,此后则以名家名段与文化传承为主。

2012年以前的央视春晚戏曲节目编排主要依附于晚会主题或年节特色。这一时期得益于电视戏曲发展与综艺晚会的媒介尝试,戏曲节目出现过2002年“联欢竞唱‘马字令’”以及2010年“红楼赞花”等传统文化中“以字行令”的聚会主题;2005年,“守岁大观园”则将戏曲片段与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故事相结合,依剧情串联表演,剧目衔接自然流畅,2006年“新五女拜寿”、2007年“天上人间共和谐”亦是如此。2012年以后的央视春晚大多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等主题的戏曲节目,其中将名家名角与技艺传承结合的代表性节目便是2014年的《同光十三绝》。该节目以晚清画师沈蓉圃绘制于清光绪年间的工笔彩绘人物肖像《同光十三绝》为背景,集合了京剧中各大行当名角进行表演,以此展现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传承;节目整体编排结构性强,兼具戏曲知识普及与行当剧目欣赏,使观众印象深刻。

3.央视春晚的戏曲节目“定式”。在央视春晚创办初期,戏曲节目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戏曲本身所具有的长叙事、重在场等特点不适应文艺晚会的紧凑编排与娱乐性传播,导致其不断萎缩并逐渐改为联唱。同时,因缺少日常的接触了解,年轻观众大多看不懂戏曲。戏曲本身具有严格的程式化表达,贸然改变会影响到新老受众对节目的观感乃至对戏曲文化的态度。近些年央视春晚戏曲节目的编排“定式”规范明显,大都注重名家名段演唱,较为保守。

虽然央视春晚的模式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不同的导演会呈现不同的个人风格,对戏曲节目的选择也会有所影响。2012年是春晚的变革时期,这一时期春晚加强了对所有节目的严格筛选,并与以往的完全保密不同,增强了媒体宣传与信息传播。2012年,戏曲节目《戏迷一家亲》未启用名角,以素人的角度来诠释;2013年,《迎来春色换人间》用交响乐作为伴奏与外国友人一同表现京剧,也是一种创新尝试;2014年,《同光十三绝》兼具知识普及与艺术欣赏;2015年,《梨园芳华》不以唱为主,融入地方戏曲中的精妙技艺,视听效果并重。这种风格变化的出现对戏曲编排“定式”的调整有着较好的推动作用。

三、价值引领下电视戏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性发展

电视戏曲是“运用电视的技术手段,突破戏曲舞台的时空局限,适当采用实景及电视视听语言来表现戏曲艺术、反映戏曲文化现象的一种电视文艺形式”,在不断演化的媒介环境中它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并需要实现创新性发展。

1.媒介演化中的文化传承。依托于电视媒介发展而形成的央视春晚,已经不仅仅是一台电视文艺晚会,而是充满感性仪式,展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价值的传播品牌。作为文化载体的央视春晚承担着传递娱乐、承载文明的重要责任,它的传播归根结底是一种价值引领下的文化传承。很多中国人把央视春晚看作新年除夕夜的必备仪式,在各类媒介的影响下,受众集体参与了春晚这一盛大媒介仪式,产生了“共同体”的普遍认同,并且在节日氛围中不断加强这种集体记忆。美国著名新闻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James Carey)在研究中以“仪式”隐喻人类的传播活动,尼克·库尔德里则看到了媒介仪式背后的权力影响。央视春晚戏曲节目作为这一特殊媒介仪式中的组成部分,为了不使它成为文艺节目的陪客,如何构建戏曲文化形象就成为戏曲工作者、节目制作者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

2.与时俱进中的创新性发展。中国戏曲是具有多民族特色的艺术表达,从形成到繁盛经历了不同艺术形态的融合完善,直至当下“从大众艺术到传统小众艺术的被动转型,是戏曲文化遭受后现代娱乐方式冲撞后的现状。”进入新世纪以来,纵观央视春晚可以发现,不乏优秀的戏曲节目,但近些年逐渐形成“定式”规范让人惋惜。与此同时,分流出的央视戏曲春晚受众定位清晰,虽然节目编排也以戏曲名段联唱为主,但包含众多剧种与名角,是戏迷票友较为关注的春节电视戏曲节目。分众化传播使得电视戏曲受众明确,晚会戏曲节目的目标应为潜在受众,尤其是央视春晚这一媒介传播事件中的戏曲节目更应注重戏曲节目的当代转化,吸引潜在受众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央视春晚戏曲节目的呈现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在这些节目中不能简单地认为“定式”就必须删去、创新便可以留。在当今多媒介转换与潜在受众需求前提下,央视春晚戏曲节目的创新性发展必须在戏曲专业性前提下注重编排的娱乐性。“爆火出圈”的河南春晚便是将取自现实的故事与传统历史文化符号相融合,在内容与意义的双重设计中产生了丰富的艺术能量,并且在熟悉当下媒体的属性特征前提下,运用全媒体网络圈层传播,在众多“二次解读”的宣传下在不知不觉中强化受众文化认同。传统戏曲作为综合性艺术,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尊重戏曲本体艺术审美的前提下,传播者应将传统与现代文化符号叠加,借助多平台网络融合传播来宣扬和传承中国优秀民族艺术,从而使央视春晚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

四、结语

央视春晚戏曲节目在进入新世纪逐渐呈现出“定式”规范,但央视春晚作为媒介仪式有其价值引领的特殊性。为了不让传统戏曲成为综合文艺晚会的陪客,需要在晚会语境下从整体上平衡不同种类主题的表达。电视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分众化传播趋势,使得潜在受众更加关注戏曲节目的娱乐性,为此传播者必须正确看待传统戏曲的文化传承与现代转化。当下的戏曲转化,只有建立在传承千年的艺术本体上并不断探索媒介技术与传播策略,才能走好传统戏曲文化的电视文艺突围之路。

本文系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公共艺术教育视野下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路径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8A72)、山西省社科联2021至2022年度重点课题研究项目“数字时代山西皮影戏的视觉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SKLZDKT2021158)、2023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青年项目“新时代陕西皮影艺术的现代化传承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QN015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英]尼克·库尔德里.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M].崔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张兵娟.仪式 传播 文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03).

[3]杨燕.中国电视戏曲研究概览[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4][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5]郑来.现代媒体环境下戏曲文化的本位回归——戏曲类电视节目的发展之道[J].中国电视,2020(01).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