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与现实之间:当代哲学对“真实”的重新思考
虚拟与现实之间:当代哲学对“真实”的重新思考
“什么是真实?”这个古老而永恒的哲学命题,在当今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从人工智能生成的虚假内容,到虚拟现实带来的沉浸式体验,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真实与虚拟的界限模糊问题。那么,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真实”?
哲学视角下的真实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东西方文化对“真实”的理解有着显著的差异。北京大学人文讲座教授安乐哲(Roger T. Ames)在比较中西方哲学时指出,古希腊哲学强调本体论,追求对“真实”的抽象定义;而中国古代哲学则更注重“生生论”,强调万物的变化与生成。
安乐哲教授认为,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都在追求一种抽象的“真实”定义,试图通过逻辑和分类来把握世界的本质。而中国哲学则强调“生生之谓易”,将世界看作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强调关系性和相互依存。
这种差异在当代哲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探讨。金观涛在《真实与虚拟:后真相时代的哲学》中指出,我们正面临着科学真实、社会真实和个人真实三种不同维度的真实性。他认为,重建现代人的真实心灵,需要在这三种真实性之间建立联系和桥梁。
科技发展对真实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对“真实”的理解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成式AI技术的发展,使得虚假信息的制造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例如,AI对经典影视作品的“魔改”现象,不仅侵犯了版权,更可能扭曲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更令人担忧的是,深度伪造技术(Deepfake)的发展,使得虚假信息的制造达到了难以辨别的程度。从韩国的“首尔大学版N号房”事件,到各种涉及公众人物的虚假视频,这些技术的滥用正在侵蚀着社会的信任基础。
然而,科技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虚拟现实(VR)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能够体验到超越现实的“新真实”。邱志勇教授指出,虚拟现实不是对真实的简单模仿,而是对现实的扩展和延伸。通过虚拟技术,我们能够穿越时空,体验历史场景,甚至创造出全新的感知体验。
重新思考真实
在这个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时代,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真实”的含义。正如金观涛所说,“意识到虚拟世界是科学经验真实的一部分,或许是真实性哲学最大的发现。”虚拟世界虽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真实,但它确实在扩展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体验。
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科技发展带来的虚假信息泛滥问题。这不仅需要技术上的解决方案,更需要我们在价值层面的反思。正如韩贵东所说,在这个后真相时代,我们需要一种充满当下问题聚焦与未来主义关怀的哲学发问,即如何在虚拟营造的赛博时代中,走向“真实性”的坦途。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对“真实”的追求变得更加重要。它不仅是对客观事实的把握,更是一种价值选择和精神追求。正如安乐哲教授所说,中国哲学中的“生生论”强调的是一种关系性的、生成性的世界观,这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向。
在这个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真实观。它既要承认科技发展带来的新可能性,又要坚守人类价值的底线。正如金观涛所说,我们需要在科学真实、社会真实和个人真实之间建立联系和桥梁,重建现代人的真实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