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旅游标志背后的故事:“马踏飞燕”
揭秘中国旅游标志背后的故事:“马踏飞燕”
1969年,甘肃武威雷台下,一群农民在挖掘战备地道时,意外发现了一座沉睡千年的古墓。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一件震惊世界的国宝级文物——“马踏飞燕”(铜奔马)重见天日。这件东汉时期的青铜器,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迅速成为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
“马踏飞燕”高34.5厘米,长45厘米,重7.15公斤,呈发绿古铜色。马匹三足腾空,昂首扬尾,右后蹄踏在一展翅奋飞的“风神鸟”龙雀之上。这一瞬间的定格,不仅展现了马的矫健与速度,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据专家考证,这件作品可能源自东汉文学家张衡《东京赋》中的“龙雀蟠蜿,天马半汉”之句,象征着天马超越神鸟的神奇景象。
这件文物的艺术价值毋庸置疑,被誉为“青铜艺术之极品”。它不仅展现了汉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更凝结了中华民族对马的崇拜和对自由的向往。1986年,“马踏飞燕”被认定为国宝级文物,并于2002年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出的文物名录。为了保护这件珍贵文物,真品每年仅展出168天,即每年的5月1日至10月15日,其余时间则在库房进行保养和监测。
“马踏飞燕”的出土,揭开了雷台汉墓的神秘面纱。这座东汉晚期的大型砖石墓葬,位于武威市北关中路雷台公园内,因出土这件国宝而声名远扬。墓葬结构复杂,由墓道和前、中、后三室及左右耳室组成,出土文物多达231件,包括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另有古铜钱三千多枚。其中,99匹铜车马仪仗俑阵容庞大,气势恢宏,展现了汉代的军事实力和厚葬习俗。
雷台汉墓不仅是考古发现的宝库,也是了解汉代社会生活的窗口。通过墓中出土的各类文物,我们可以窥见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百态。例如,出土的大量古钱币,从西汉初期的货币“混乱”到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再到影响后世千年的“三官五铢钱”,清晰地勾勒出汉朝货币制度的演变历程。
雷台汉墓所在的雷台公园,如今已成为一座开放式的博物馆。公园内,仿汉建筑风格的陈列馆简洁大气,通过声、光、影等高科技手段,生动再现了汉代的生活场景。游客不仅可以近距离观赏珍贵文物,还能通过互动体验,深入了解汉代文化。
雷台观作为武威市区仅存的道教宫观,保留了明清建筑特色,是感受古代宗教文化的好去处。园内的风伯雨师殿、雷祖殿、三星斗姆殿等建筑,历经数百年沧桑,依然散发着古朴韵味。值得一提的是,雷台观的匾额小有名气,游客不妨仔细品味其中的书法之美。
对于计划实地探访的游客,以下几点建议或许能为您的旅程增添便利:
开放时间:雷台公园每日开放时间为09:00-17:30,雷台汉墓的参观时间为08:00-17:30。
门票价格:公园免费开放,雷台汉墓门票为45元/人,60-70岁可享半票优惠,70岁以上则可免费参观。
交通方式:游客可乘坐1、2、6、7、9、101路公交车到达。
最佳参观时间:每年5月1日至10月15日,有机会一睹“马踏飞燕”真品风采。
参观亮点:除了“马踏飞燕”,别忘了欣赏气势磅礴的铜车马仪仗俑阵容,感受汉代的雄浑气势。
武威雷台汉墓,这座承载着两千年历史的古墓,如今已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它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等待着每一位游客翻开,去探寻那段辉煌的汉朝岁月。无论您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学者,还是普通游客,这里都能让您领略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不妨亲自踏上这段穿越时空的旅程,去感受那份震撼人心的历史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