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召公与邵姓:一段跨越三千年的历史传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召公与邵姓:一段跨越三千年的历史传奇

引用
搜狐
11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793158333_322551
2.
https://new.qq.com/rain/a/20240304A09CXP00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T1M577F05560W9D.html
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B%B9%E6%93%8D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6%AD%B7%E5%8F%B2
6.
https://h5news.bjd.com.cn/2024/02/21/10706044.shtml
7.
http://www.chunzang.com/baijiaxing/
8.
https://www.whshao.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8
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6%B8%85%E6%B2%BB%E6%99%82%E6%9C%9F
10.
https://h5news.bjd.com.cn/2024/02/28/10710694.shtml
11.
http://www.bjft.gov.cn/fengtaishibao/html/2024-08/30/content_9505_17764855.htm

召公,作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是西周初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与周公旦分陕而治,共同辅佐周成王,为西周王朝的稳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这位历史名臣的后裔,却经历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姓氏变迁。

01

召公其人:西周初年的政治家

召公奭,姓姬,是周文王的庶子,以其封地“召”(今陕西凤翔东南)为氏。在武王伐纣灭商的过程中,召公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据《逸周书·克殷解》记载,牧野之战后,“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王”进入朝歌,在庆功典礼上,“召公奭赞采”,即奉币主持。《诗·大雅·召旻》追忆其事时写道:“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由此可见,他在西周王朝建立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西周初年,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引起了一些大臣对周公的猜疑与不满,甚至发生了管叔、蔡叔等“三监”勾结残殷势力的叛乱,东方的形势也不安定。《史记·周本纪》载:“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践奄,迁其君薄姑。”召公作为“太保”,是当时国家行政机构的首脑。他与周公一起,辅佐周成王,镇压了“三监”和东夷的叛乱,维护了国家的安定。

营建洛邑是西周王朝的一件大事。洛邑位居天下之中,周人选择洛邑做东都,以此为新的统治据点来加强对四方的控制。取周人成功之义而命名曰“成周”。主持工程的大臣是周公与召公,召公在洛邑营建过程中,起到了策划与实施的作用。《尚书·召诰》记载:“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越五日甲寅,位成。若翼日乙卯,周王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新邑的建成,对巩固西周政权的统治、监督殷遗民及东夷的反抗具有重要意义。

召公奭除上述几项主要贡献外,就是他与周公分陕而治。据《春秋公羊传·隐公五年》载:“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史记·燕召公世家》亦云:“其在成王时,召公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关于“陕”的解释,又有多种说法:一曰陕县说,《史记·燕召公世家·集解》引何休曰:“陕者,盖今弘农陕县是也。”二曰陕城说,《水经·河水注》云:“河南即陕城也。昔周、召分伯,以此城为东西之别。”三曰陕陌说,《后汉书·郡国志》载,弘农郡“有陕陌”,章怀太子注引《博物记》:“二伯所分。”四曰陕原说,《水经注》熊会贞疏引《括地志》:“陕原在陕县西南二十五里,分陕不因其城,乃从原为界。”大体而言,在今三门峡市原陕县一带。

当时分陕而治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周成王以陕为界,将西周统治区划分为两大部分,西方以沣镐为中心,管辖周人故地;东方以洛邑为中心,统理新获殷商国土。实际上也是两大军事管制区,史籍与金文上常见的“西六师”、“殷八师”就是根据上述划分而设立的。六师驻扎沣镐,其任务是保卫宗周与王畿。八师常驻洛邑,有镇压威慑残殷势力之重任。从分陕而治的史实,可知西周初年召公与周公的地位是难分伯仲的。

召公治陕,政绩卓著。以德政爱民而受到百姓的衷心赞美。《诗经·召南·甘棠》云:“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憇。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译成现代语言:“枝叶茂盛的棠梨,不翦不砍莫动它,召伯曾留在树下。枝叶茂盛的棠梨,不翦不劈莫损它,召伯曾在树下歇息。枝叶茂盛的棠梨,不翦不拔莫伤它,召伯曾在树下办公。”
《甘棠》诗中所歌颂的“召伯”究竟是何人?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王充《论衡·须颂》云:“宣王惠周,诗颂其行,召伯述职,周歌棠树。”高亨先生在《诗经今注》中亦指出,此“召伯”非召公奭。华锋等《诗经诠释》也说:“这是一首怀念、歌颂召伯虎的诗作。”但上述说法是缺乏根据的。
《史记》、《说苑》等著作早已指出此“召伯”即“召公”。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述道:“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詠之,作《甘棠》之诗。”刘向《说苑·贵德》亦云:“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诗》曰:‘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传曰:‘自陕以东者,周公主之,自陕以西者,召公主之。’召公述职,当桑蚕之时,不欲变民事,故不入邑,舍于甘棠之下,而听断焉,陕间之人,皆得其所,是故后世思而歌咏之,善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夫诗,思然后积,积中然后满,满然后发,发由其道,而致其位焉。百姓叹其美而致其敬,甘棠之不伐也,政教恶乎不行?孔子曰:‘吾于《甘棠》,见宗庙之敬也,甚尊其人,必敬其位。’”这里明确指出,《甘棠》之诗为召公奭而作。正如晁福林先生所说:“《甘棠》一诗为颂赞召公之作,召伯即召公奭。”
据《陕州志》载:“召公治陕以西,甚得民和,有司请召民,公曰:‘不劳一身而劳百姓,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也。”召公秉乘先

02

从召到邵:姓氏的演变

召公奭的后裔最初以“召”为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姓氏发生了变化。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召氏,周召公之后,以国为氏,后去‘口’为‘邵’。”这种变化可能与古代文字的简化和演变有关,也可能是为了避讳或区分。

除了召公奭的后裔,邵姓还有其他来源:

  1. 姬姓后裔:周文王之子召公奭因封地在召(今陕西凤翔东南),被称为召伯,其后代以召为姓,后演变为邵姓1
  2. 芈姓分支:楚昭王之后也有改姓邵的情况1
  3. 部落名称演化:商朝时召方部落的人后来也以邵为姓1
03

考古发现:召公封地的实证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为召公的历史提供了新的证据。1986年,在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黄土坡村的燕国墓地中出土了克罍和克盉,这两件青铜器的盖子内部及颈部内壁都刻有铭文,记载了周王封召公于燕地的历史。

铭文内容显示,召公奭被封于“北燕”,并建立了燕国。这一发现不仅证实了《史记》中的记载,也将北京的建都史从金中都时期(距今800多年)提前到了西周时期(距今3000多年)。

04

邵姓的现代分布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邵姓已经成为中国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根据2021年的统计数据,邵姓人口约有270万,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地。邵姓家族中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如南宋抗金名将邵缉、明代文学家邵宝、现代教育家邵力子等。

召公奭,这位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不仅以其卓越的功绩影响了中国历史,更通过其后裔的繁衍和姓氏的演变,留下了深远的文化遗产。从召到邵,这个姓氏的变迁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