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镜湖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之路
绍兴镜湖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之路
绍兴镜湖湿地公园,这座被誉为“稽山鉴水最美窗口”的生态明珠,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吸引着众多游客。作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它不仅是一处供人们休闲游玩的景区,更是一个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和可持续发展于一体的生态示范区。
生态保护的“镜湖模式”
镜湖湿地公园在生态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水下森林”水生态修复技术。通过构建“沉水植物—微生物—贝类—鱼类”水生生物链,公园成功改善了水环境质量,提升了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技术已在68个项目中应用,修复面积达1.2万余亩,不仅让水质得到显著改善,还为各类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在土壤和废物管理方面,公园实施了“净土清废”行动。通过危废管理规范化建设评估、企业培训指导、风险管控等措施,确保工业危废无害化处置率、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同时,公园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成功创建19大类219个“无废城市细胞”,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空气质量的改善也是公园生态保护的重要成果。通过制定工业废气“一厂一策”整治方案、每日分析预警、雾炮洒水作业等措施,公园所在区域的空气质量优良率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期间,公园所在越城区的PM2.5浓度更是低至10微克/立方米。
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平衡之道
镜湖湿地公园在生态保护的同时,也注重旅游发展和经济效益。公园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例如,陶堰街道依托湿地公园资源,打造了“春赏花、夏龙舟、秋丰收、冬扦网”四季休闲场景,2023年吸引游客12万余人次,带动旅游消费120万元,农民增收100余万元。
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公园也注重生态保护。例如,公园优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建设,建立排污权政府储备全市统筹机制,完善排污权跨区域交易、排污权市场化配置机制,落实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这些措施既保障了重大项目的生态环境需求,又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游客环保指南
为了保护这片珍贵的湿地生态系统,游客在游览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 遵守公园管理规定,不乱扔垃圾,保持环境整洁
- 不随意触摸或惊扰野生动物,保持安全距离
- 不采摘植物,不破坏生态环境,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
- 倡导绿色出行,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或新能源车辆
- 参与环保活动,如湿地保护志愿者服务等
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展望
镜湖湿地公园正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公园积极推动“腾笼换鸟”战略,发展绿色产业。以芯联集成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企业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引擎。这些企业不仅注重节能减排,还实现了业绩增长,真正实现了绿色发展。
在能源转型方面,公园加快新能源充电桩的布局,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目前,越城区主城区新能源公交车比例达到100%,新能源出租车(含网约车)比例达到75.14%。这些措施不仅改善了环境质量,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环保的出行选择。
展望未来,镜湖湿地公园将继续坚持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并重的策略。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优化,公园将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体验。同时,公园也将继续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为全国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镜湖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之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实践。在这里,每一滴水、每一片绿、每一只鸟,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动人故事。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这片美丽的湿地,让它成为子孙后代共享的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