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玫瑰的故事》看法院如何评估家庭教育
从《玫瑰的故事》看法院如何评估家庭教育
在电视剧《玫瑰的故事》中,单亲妈妈黄亦玫与前夫方协文之间关于女儿方太初的抚养权争夺战,展现了现代家庭在离异后面临的复杂困境。这一情节不仅牵动着观众的心,也折射出法院在处理类似案件时所面临的挑战。在现实生活中,法院如何科学、公正地评估家庭教育因素,成为决定孩子抚养权归属的关键。
2024年5月,江苏省泰州市发布了全国首个《涉诉未成年人家庭教育评估规范》(DB3212/T 1160-2024),这一地方标准的出台,为法院在处理抚养权案件时提供了明确的评估依据。该规范从多个维度对家庭教育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包括未成年人行为危害程度、受侵害程度、家庭背景、身心特点、社交背景、家庭内部行为关系等多个方面。
具体而言,评估采用负面赋分制,从就学情况、健康状况、同伴关系等23个子项目进行赋分。评估结果分为三个风险等级:60分以下为低风险,60-80分为中风险,80分以上为高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存在监护人虐待、遗弃、非法送养未成年人或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监护人实施刑事犯罪等9种情形,将被“一票否决”,直接定为高风险。
这一评估体系的创新之处在于其科学性和全面性。评估团队由家事法官、家事调解员、妇女儿童权益保护专员、妇联干部、教育及心理学专业人员组成,确保了评估的专业性和客观性。评估方法包括资料分析、现场观察、问话访谈和问卷填写等,通过多维度的数据收集,力求全面了解未成年人及其家庭的真实情况。
《未成年人保护法》为法院评估家庭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根据该法,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履行多项监护职责,包括提供生活保障、关注生理心理状况、进行安全教育、保障受教育权利等。同时,法律明确禁止虐待、遗弃、教唆违法犯罪、放任不良行为等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行为。
家庭教育评估的意义远不止于解决个案纠纷。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法院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哪一方能为未成年人提供更有利于其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这种评估机制的建立,不仅有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也对引导父母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具有深远影响。
正如《未成年人保护法》所强调的,保护未成年人应当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泰州市出台的这一评估规范,正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通过科学、公正的评估,法院能够更好地平衡各方利益,作出符合未成年人最大利益的判决。这一创新举措,为全国范围内完善家庭教育评估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构建和谐、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开辟了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