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传承:乡村振兴中的农耕文化实践
创新传承:乡村振兴中的农耕文化实践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句掷地有声的话,道出了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而粮食安全的背后,是千年来积淀的农耕文化。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创新农耕文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农耕文化传承的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各地积极探索农耕文化传承的新路径。例如,四川攀枝花米易县打造阳光鲜花小镇,将傈僳族文化与现代康养理念相结合;山东淄博红叶柿岩景区,以齐长城文化为依托,开发网红IP带动旅游发展;河北蔚县京西古堡,通过文化活态化和沉浸式体验,让古堡焕发新生机。
然而,在实践中也面临诸多挑战。一些地方的农耕文化传承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有的地方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内涵丧失;还有的地方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未能形成系统性的传承体系。
创新传承方式,激活文化生命力
面对这些挑战,各地积极探索创新传承方式,为农耕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数字化赋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在数字化时代,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传承农耕文化成为一种新趋势。例如,山东萧县启动“百里乡村振兴生态文化长廊”项目,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生态、农业、文化资源,打造线上线下互动的文旅新模式。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则运用VR技术,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大漠戈壁的壮美风光。
二、产业融合:让传统文化“火”起来
将农耕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是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山东潍坊的“江北仙草小镇”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项目以铁皮石斛种植为基础,融合医、药、养、游、购、娱、创七大业态,打造了一个“石斛+”新型农旅融合的特色小镇。不仅保护了传统中草药文化,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三、教育普及:让传统文化“传”下去
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于教育。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文联联合推出的“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方案中,特别强调了农民公益培训和乡村大讲堂的重要性。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还能推进移风易俗和精神文明建设,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农耕文化传承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文化传承的主体是农民,所有活动都应贴近农民需求,让农民真正参与进来。
注重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单纯的文化保护难以持续,必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创新与保护并重:在创新的同时,要注重保护传统文化的原真性,避免过度商业化。
加强智力支持:需要组建乡村文化振兴专家委员会,培养专业人才,为文化传承提供智力支持。
建立长效机制:文化传承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机制,持续发力。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撑。通过不断创新传承方式,我们不仅能保护好这份文化遗产,更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