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智能信号灯系统揭秘:物联网卡如何改变城市交通?
上海智能信号灯系统揭秘:物联网卡如何改变城市交通?
上海正在试点一种新型智能信号灯系统,通过物联网卡实现精准交通管理。这套系统以云计算平台为基础,核心是“数据驱动+人工智能”。它能实时感知和收集相关交通数据,运用自己的“大脑”进行分析研判,给出最佳方案。试点区域车速提升了10%,拥堵指数下降了15%。这种智能信号灯不仅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还显著降低了空气污染和能源消耗,为构建智慧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物联网卡如何改变城市交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安全问题,物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领域,推动城市交通优化发展。
首先,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管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在交通设施上部署智能传感器、监控摄像头等设备,实现对交通流量、车辆行驶速度等数据的实时监测和采集。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物联网平台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帮助交通管理部门做出合理的交通管控决策,优化交通信号配时、调整路网规划,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
其次,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智能交通安全系统通过车辆间通讯技术(V2V)、车路协同技术(V2X)等,实现车辆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互动,提高了交通安全性。例如,智能车辆可以接收来自交通信号灯、路标等设施的信息,做出及时反应,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另外,物联网技术还在智能交通出行服务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智能手机App、导航系统等,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出行服务,包括交通拥堵信息提示、最优路线推荐、停车位查询等功能,提高了出行体验和效率。
除此之外,物联网技术还在智能公共交通、共享出行、智能停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出行方式。
可以预见,随着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城市交通将迎来更加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的发展,为城市居民带来更加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
智能信号控制案例
随着城市交通日益复杂,传统的固定信号灯配时方案已无法有效应对实时变化的交通流量。为了提高交通效率并减少拥堵,基于路口视频图像和MEC(Multi-access Edge Computing,多接入边缘计算)的智能信号灯控制方案应运而生。我们的方案利用MEC的强大计算能力和路口视频图像的实时数据,实现信号灯的动态调整,以提升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方案组成
视频图像采集与处理
在每个路口部署高清摄像头,实时采集车辆和行人的交通流量、速度、队列长度等数据。通过边缘计算节点,对视频图像进行实时分析,提取关键交通信息。MEC计算平台
MEC网关部署于路侧,能够在接收到视频图像数据后,快速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生成交通流量模型。MEC平台还支持多种算法,如车辆检测、行人识别、车速测量等,并能实时预测未来的交通状况。智能信号灯控制
根据MEC计算平台生成的交通流量模型,智能信号灯控制系统实时调整信号灯配时策略。控制策略包括延长或缩短绿灯时长、调整信号灯周期,甚至在特定情况下优先放行紧急车辆。系统通信架构
整个系统通过工业交换机搭建专用的通信网络,将各个路口的MEC节点、摄像头、信号灯控制器互联,实现低延迟的实时数据传输。MEC节点间也可通过分布式协作,实现区域交通的协调优化。路侧智能综合通信机柜
作为交通数字硬件底座,智能机柜是基于ARM Microcontrollers技术架构设计,专为满足智能交通场景对接入设备进行远程智能控制的需求而研发,其具备嵌入式供电保障系统,交流/直流电源控制和计量系统,传感数据采集系统,网络路由和交换系统,以及远程控制系统等,集成了上述设备的统一布置与配电和通信的一体化,可配合MEC边缘计算技术全方位监测和控制路测设备,确保道路更智能、数据零中断。
基于其高度集成的特性,箱内设备信息采集、物联网传感器、插座电流电压、PLC功能、自动不间断供电、环控数据、散热风机、激光检测、箱体撞击与蓝牙开关门锁等模组均为自主定制化开发,采用嵌入方式安装于箱体特定部位,且全部通过安全私有协议实现联动。
方案优势
实时响应
基于视频图像和MEC计算的方案能够实时响应交通状况变化,避免了传统信号灯因固定配时方案造成的延误。优化交通流量
通过精确的交通流量模型预测,信号灯控制系统可以有效减少车辆等待时间和交通拥堵,提高整体通行效率。高可靠性
MEC平台的边缘计算能力使得系统具备强大的处理能力和高可靠性,同时配备高效能的工业级通信设备组网,避免了因网络延迟或中心计算故障导致的系统失效。易扩展性
方案支持模块化设计,易于在城市的不同路口和区域间扩展。随着交通状况的变化,系统能够快速调整算法和策略,适应新的交通需求。数据支持决策
系统积累的大量交通数据可以用于后续的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决策,为政府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应用场景
本方案适用于城市主要干道、高流量交叉路口、以及交通复杂的区域。通过MEC与视频图像的结合,智能信号灯控制系统能够显著提升交通管理效率,为城市交通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已在上海、郑州、湖州、咸宁、延吉等城市的交通拥堵路段部署近千个点位,该方案的试点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通过智能信号灯控制,路口的平均通行时间减少了20%,交通事故率下降了15%,实现了道路通行效率和安全性的双提升。
上海黄浦卡口运维- 解决交通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上海黄浦卡口运维是通过合理的卡口管理和科技手段来解决交通管理中的重要问题。这种运维活动在黄浦区实施,旨在优化交通、减少事故风险,并提高城市的安全性。本文将深入探讨上海黄浦卡口运维的作用、运作方式以及解决的常见问题。
上海黄浦卡口运维的意义
黄浦区地处上海的中心,是商业和旅游活动的繁忙地区。因此,交通管理对于维持城市秩序和人流畅通至关重要。上海黄浦卡口运维的实施对以下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提高交通安全性
上海黄浦卡口运维通过实施合理的车辆巡查、限制速度以及交通管理,有效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这种运维活动有助于使黄浦区的道路更加安全,为居民和游客提供安心的出行环境。优化交通流动性
黄浦卡口的运维活动有助于提高交通流动性,减少交通堵塞。通过实施科技手段,例如智能红绿灯系统和实时交通监测,该地区的交通流量得到了更好的管控,从而为居民和商业活动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通通道。提高城市治理效率
上海黄浦卡口运维在提高城市治理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在关键区域设置卡口并加强巡逻巡查,交通管理人员能够更好地应对潜在的安全隐患和违规行为。这种管理方式有效降低了违法行为,提高了城市治理效果。
上海黄浦卡口运维的运行方式
上海黄浦卡口运维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了多种运行方式,以确保交通管理的顺畅开展。以下是该运维活动的主要运行方式:
卡口设备的安装和维护
上海黄浦卡口运维首先涉及卡口设备的安装和维护。这些设备包括道路摄像头、自动识别系统和交通控制设备等。运维人员负责确保这些设备的正常运行,以便实施有效的交通监控和管理措施。车辆巡查和监控
黄浦卡口运维的核心在于车辆巡查和监控。交通管理人员会定期巡查关键区域,确保交通秩序的维持。此外,他们还通过卡口设备对经过的车辆进行监控,以抓捕违规行为和潜在安全隐患。数据分析和处理
上海黄浦卡口运维也涉及数据分析和处理。通过收集和分析交通数据,管理人员能够获得有关交通流量、违法行为和事故发生的见解。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制定更有效的交通管理策略,并为决策者提供依据。安全培训和法律遵守
在上海黄浦卡口运维中,安全培训和法律遵守是不可或缺的。运维人员接受相关培训,了解交通规则和操作指南,并在执行职责时确保遵守法律法规。这样可以保证运维活动的公平性和合法性。
上海黄浦卡口运维常见问题解答
- 上海黄浦卡口运维如何提高交通安全性?
上海黄浦卡口运维采取多种方式提高交通安全性,包括:
- 配置卡口设备进行实时监控;
- 加强巡逻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违规行为;
- 提供安全培训和法律遵守教育;
- 进行数据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交通管理策略。
- 上海黄浦卡口运维如何优化交通流动性?
为了优化交通流动性,上海黄浦卡口运维采取以下措施:
- 采用智能红绿灯系统,根据交通流量智能调控;
- 实时交通监测,及时调配交通流量以避免拥堵;
- 使用交通管理数据分析,以便预测拥堵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 上海黄浦卡口运维的频率是多久?
上海黄浦卡口运维的频率因地区和具体需要而异。一般情况下,重点区域和高风险区域的运维频率相对较高,可以是每天、每周或每月定期进行。其他区域则根据需要进行巡查和安全监控。
结论
上海黄浦卡口运维是解决交通管理中重要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合理的卡口管理、科技手段和数据分析,该运维活动可以提高交通安全性,优化交通流动性,并提高城市治理效率。上海黄浦卡口运维的实施对于黄浦区的居民和商业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使居民和游客能够在一个安全、顺畅的交通环境中进行生活和工作。
目前,弘度科技公司在智能运维、AI分析方向已经形成了视频卫士、智能运维平台、视防报警系统三大核心产品,拥有60余项的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其中自研的Active-VQD有源视频质量诊断技术支持20多种类型的视频诊断算法,检测准确率高达99%,产品已在公安、司法、金融、教育等多业务领域落地应用。
车路云再提速 上海拟大规模更新交通设施 RSU设备获点名
今日,《上海市交通领域大规模设施设备更新专项工作方案(2024-2027年)》(简称“方案”)印发,其中提到,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加快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建设数字化感知网络、智能化管控系统和网络化服务体系,改变传统基建模式,更加注重集约节约利用,以较少资源消耗撬动交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大幅提升。
更进一步来看,方案指出,要推动车路云一体化,改造ETC门架系统RSU等设备,实现与车辆信息交互协同。
所谓RSU,是Road Side Unit的英文缩写,即路侧单元。在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中,该单元安装在路侧,通过专用短程通信技术与车载单元(OBU,ON Board Unit)进行通讯,从而实现车辆身份识别以及电子扣费。
事实上,RSU的功能远不止于此,据国联证券7月研报分析,该设备除了在ETC系统中获得车型、计算费率以外,还有以下两种应用场景:
路况智能监测
RSU直接接收来自车辆 OBU 的消息,如车速、位置、转向等,对路口车流量进行数据分析和密度估算。当车辆、道路发生异常事故等情况,RSU进行信息捕捉并实时上传至边缘节点或数据中心处理,同时发布给即将行驶到异常路段的装有车载终端的车辆。这些信息还可以作为交通信号灯调整的直接数据,以达到优化车流的目的。扩展车辆感知范围
RSU可以在复杂的交通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RSU通过接收解析来自RSI(路侧事件消息)和RSM(路侧安全消息)消息,使得车辆能够“看见”路口遮蔽物后的车辆和行人,并不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交通安全性能。
为何需要改造RSU等设备?从RSU关系网来看,该单元不仅与车载OBU,以及其背后的数据中心同气连枝,更是整套信号传输过程中的枢纽节点,可谓是车路云一体化系统路侧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源:中国移动研究院-5G基站型RSU白皮书
路侧设备加速推进
在当前国内如火如荼的“车路云一体化”建设中,已有多方面针对路侧基础设施实施布局推进:
7月17日,“汽车城”长春宣布启动“车路云一体化”建设,计划未来三年投入127亿元,全面打造交通枢纽、城市道路、快速路、高速公路等典型示范应用场景。试点期内,该市将新建5G基站1400座,建成区RSU覆盖率达到96%,信号机联网率达到99%。
7月2日,北京市车路云一体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开始对外招标。招标公告显示,需编制的建设项目主要包含“路”、“网”两大部分内容。“路”的内容包括多功能杆、通信管道等路侧数字基础设施,以及车路云一体化感知设备、边缘计算单元等路侧智能感知设备。
今年7月工信部曾表示,全国共建设17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各地智能化路侧单元(RSU)部署超过8700套。从市场规模来看,据国联证券预测,车路云规模建设有望催生路侧单元近百亿市场。随着智能网联试点项目逐步落地,预计首批试点城市整体项目规模有望近千亿,其中路侧单元2025年最大规模约为91亿元,到2030年最大规模约为37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