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西安博物院:镇馆之宝背后的故事
探秘西安博物院:镇馆之宝背后的故事
西安博物院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收藏了众多珍贵文物,其中隋开皇四年董钦造一佛二菩萨像、出土于秦阿房宫遗址的玉高足杯和唐代三彩腾空马被誉为镇馆之宝。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湛技艺,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深入了解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我们能更好地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西安博物院:古都明珠,文化瑰宝
西安博物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72号,总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博物院由博物馆、唐荐福寺遗址、小雁塔三部分组成,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社会教育、园林休闲为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截至2019年末,西安博物院藏品有11192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1029件/套。
隋开皇四年董钦造一佛二菩萨像:佛教艺术的精品
这尊造像高156厘米,由隋代官员董钦于开皇四年(584年)为父母祈福而造。造像主尊为释迦牟尼佛,两侧为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造型优美,神态庄严。这尊造像不仅是隋代佛教艺术的精品,也是研究隋代佛教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玉高足杯:秦汉帝王的长生追求
西安博物院收藏了两件精美的玉高足杯,分别出土于秦阿房宫遗址和汉宣帝杜陵。
秦阿房宫遗址出土的玉高足杯,1976年在陕西省西安市东张村发现。这件玉杯虽然有沁色,但非常精美,色泽也好,是秦朝玉器中极为罕见的精品,因此推断,制作如此精良的玉杯应该是皇室用品。
汉宣帝杜陵出土的金釦玉杯,2010年在西安杜陵遗址出土。这件玉杯高13.4厘米,口径6.7厘米,杯腹壁厚0.25厘米,由整块和田白玉制成,外表面被抛磨得十分光滑,工艺非常高超。玉杯直口深腹圜底高圈足,周身有三组共九道凹弦纹,口沿处、圈足外沿均有黄金镶边。
这两件玉杯并非普通的酒杯或茶杯,而是帝王用于承接露水服食仙丹的“承露杯”。在秦汉时期,帝王们普遍追求长生不老,认为玉能通灵,玉的灵气能渗入到杯中的水当中,令饮者成仙得道。这些玉杯的发现,为我们了解秦汉时期帝王的长生追求提供了重要线索。
唐代三彩腾空马:丝绸之路的见证
唐代三彩腾空马是西安博物院的明星展品,生动逼真的造型,鲜亮的釉色,展现了唐三彩的高超工艺。这件文物高57厘米,长55厘米,塑造了一个胡人青年骑在奔驰的骏马上,青年身着紧身胡服,头戴尖顶帽,面部特征具有明显的西域人特征,骏马四蹄腾空,展现出极强的动感。
这件文物不仅展现了唐代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唐朝时期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唐朝时的长安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遣唐使、留学生、胡商等自各地而来,在长安学习、生活,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结语:文物背后的文化传承
西安博物院的这三件镇馆之宝,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隋开皇四年董钦造一佛二菩萨像体现了隋代佛教艺术的精湛;玉高足杯反映了秦汉时期帝王对长生的追求;唐代三彩腾空马则展现了唐朝的开放包容和丝绸之路的繁荣。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