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春节必吃:蒸花馍,吉祥如意!
陕西春节必吃:蒸花馍,吉祥如意!
春节前夕,陕西各地的蒸花馍习俗如期而至。在关中平原的村落里,家家户户都忙碌起来,揉面、捏花、发酵、蒸制……一锅锅热气腾腾的花馍,不仅带来了浓浓的年味,更凝聚着千年来陕西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千年传承:从汉朝“饼”到民间艺术
花馍,又称面花,是陕西关中地区流传千年的传统民俗。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期,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蒸制面食开始流行,当时的面食统称为“饼”。到了宋代,这种面食被称为“饮饼”,而今天,我们则称之为馍或馒头。
关中礼馍的独特之处在于用面捏花,其种类繁多,随用途而异。礼馍分为四大类:婚礼礼馍、祝寿礼馍、节日礼馍、龙风礼馍。从选面粉,做酵子到和面、发面、染色、捏成各种造型,历经十余道工序,而使用的工具只是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比如:梳子、镊子、剪刀、顶针、牙签、竹筒、笔帽等。其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巧细腻,民俗气息浓厚。
巧手匠心:十几道工序打造“舌尖艺术品”
制作花馍是一门精细的手艺,需要经过榨汁、和面、压面、造型、发酵、蒸制等十几道工序。其中,发酵是关键环节,发酵过度会影响花馍的口感和外观。在西安市临潼区雨金街道夏柳村的张绵花馍制作间里,张绵和工人们正在赶制春节订单。一把剪刀、一把刻刀,再加上一双巧手,普通的面团在他们手中变成了“舌尖上的艺术品”。
“做花馍费工夫,需要经过榨汁、和面、压面、造型、发酵、蒸制等十几道工序。其中,发酵是灵魂,一旦发酵过头,不但造型不好看,味道也会逊色,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张绵说。
寓意吉祥:花馍里的美好祝愿
陕西的花馍,花饰内涵丰富,色彩鲜艳,造型粗犷生动、夸张变体,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均可变成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表达对长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一个个千姿百态的花馍象征着吉祥与如意,也链接着人们深厚而美好的感情。
春节里的花馍,蕴藏更为丰富的寓意。年节下“蒸花馍”更富有“氛围感”和“仪式感”。庆贺新年的花馍,以龙、马、猪、牛、羊、鸡等生肖动物造型为主,也会迸发出枣花馍、元宝馍、花型饱满的牡丹、芍药、荷花等奇思妙想的创意。为了烘托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讲究“点红”,让最终成型的花馍更富灵动和喜气儿。一抹殷红点上去,花馍仿佛有了生命力,惟妙惟肖,仿若成真,看得人心间开花。一时兴起,长辈也会给家中小儿额头点上一抹,喜庆的祝福与温馨的年味,也就有了传递。
百花齐放:各地花馍各具特色
陕西各地的花馍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审美观念。
渭南合阳的花馍以精致著称,每个村落、每条巷道里都有几位做面花的能人巧手,心灵手巧的“能人们”制作出的面花各有千秋,做出的花儿有棱有角,有模有样,叫人看了入眼。即使只有两三厘米大的“鸟儿”,也给人以展翅欲飞之妙。蝴蝶、飞蛾点缀在花朵间,一动一静,生意盎然。
延安黄陵的花馍则注重传统美德的表达。过年时要为老人蒸油馍,油包包;为孩子蒸老虎馍、兔馍、馄饨(蛇头鱼尾),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祝愿孩子机敏聪慧,可爱可亲。
咸阳彬州的花馍以多层花糕为主,主糕足有三四层,最高可达到一米多,要用三四十斤面粉做成。
创新发展: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机
在传承千年之后,陕西花馍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现代人不仅在造型上加入更多创意元素,如生肖花馍,还在材料上进行改良,加入牛奶、椰汁等,满足现代人口感需求。同时,花馍制作还融入了现代营销方式,如电商平台销售、非遗小课堂等,让这一传统技艺得到更好传承。
华州面花非遗传承人刘婷说:“我希望通过这些特色花馍,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和喜爱华州花馍这一门传统技艺。它不仅是我们华州的一张名片,更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借助我的力量,将华州的花馍传承得更加深远和广泛。”
蒸花馍,这门承载着陕西人智慧与情感的传统技艺,正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门传统技艺得以传承与发扬,让花馍的香气飘得更远,让传统文化的光芒照耀更多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