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合肥三大古迹:逍遥津、包公祠、明教寺
探访合肥三大古迹:逍遥津、包公祠、明教寺
合肥,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不仅是一座现代化都市,更是一座承载千年文化记忆的历史名城。其中,逍遥津、包公祠和明教寺是三处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景点,它们分别代表了三国文化、包公文化和宗教文化,展现了合肥丰富的历史底蕴。
三国古战场:逍遥津
逍遥津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古为淝水上的津渡,如今是主客共享的城市公园。逍遥津公园南大门巍峨耸峙,有石狮守卫,门上牌匾上书“古逍遥津”4个鎏金大字,古色古香。进入公园,走在逍遥大道上,只见一座张辽策马的雕像正立道中,威风凛凛,勇猛无比。三国时期,“张辽威震逍遥津”的盛大场景如在目前。
行道树擎着伞盖,树荫匝地,树影斑驳,青石板路上仿佛传来嘚嘚的马蹄声。遥想当年,张辽一记鞭响,战马一声嘶鸣、腾空跃起。这一跃,张辽率八百将士冲击东吴十万大军,孙权逃奔别处,侥幸脱险;这一跃,化解合肥之围,留下“退后著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龙飞”的诗篇……飞骑桥边,古柏苍翠遒劲,它们或许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继续往园中走,便可见到水面开阔的逍遥湖。占地100多亩的逍遥湖四周垂柳依依,秋意将柳叶点染出黄色的痕迹,但仍富有生机。蓝天、白云、树影、楼阁都投影于湖面,美不胜收。湖中有多处岛屿,如一块块翡翠镶嵌在湖面上。自北向南,北岛上建有逍遥墅,掩映在葱茏树木之间;中岛如葫芦浮于水面,树木繁密,树下传说是张辽的衣冠冢;南岛形如青螺,故称螺岛。湖岸与岛之间有一座长约百米的九孔石桥相连,宛如长虹卧波。水是湖的灵魂,桥是湖的筋骨,岛是湖的眼睛。阳光下,湖光潋滟,湖景变得生动起来。
临水而建的逍遥榭让人流连忘返。方寸之间有错落有致的假山怪石、水榭回廊和凉亭高台,颇具江南建筑的韵致。在临水回廊上以窗取景,景为小池、假山和睡莲,让人忍不住拿起相机,将一帧帧画面定格收藏。回廊中的游人或漫步,或发呆,任由清风掠起阵阵莲香,沁人心脾,令人一身轻松。
逍遥阁北面是蘧庄,这里曾是清朝文人名流雅集之地。“豆隐大世界,池环小五洲”,蘧庄入口处的对联显示出庄主隐居于此的雅兴。蘧庄内有一处露天戏台,气势恢宏,戏台前放置了一块“听音石”。据传庄主建设蘧庄时,曾从地下挖出了一块长约4米的石头,石头两侧各有一处凹洞,在一侧敲击,另一侧清晰可闻,故名“听音石”。如今,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些专业剧团时常来到蘧庄戏台演出,让更多市民和游客体验“蘧庄听音”之乐。
逍遥榭东面是逍遥阁,楼阁拔地而起,飞檐翘角,摩天接云。登上逍遥阁,公园景色尽收眼底。逍遥津公园的东西两园各美其美,东园以水为主,一些游船静静地停泊在码头;西园以树为景,林间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在小径徜徉。入秋了,人们仿佛从夏日的浮躁中静下心来,享受慢生活带来的情趣。西园的众多树木里,不乏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名木。麻栎、银杏、白皮松等投来绿荫,树下秋意更浓。园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曲径通幽,鸟鸣阵阵。行走其中,仿佛漫步在天然氧吧里,人在林中走,如在画中行,别有一番韵味。
漫步园中,初秋恰似一杯米酒,清冽而醇香。在逍遥津浅酌秋意,回味自是无穷。
清官文化:包公祠
包公祠位于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是一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里是开封府尹包拯的故乡,公园始建于北宋治平三年,是为了纪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修建的园林,现在的包公园,主要由四个景点组成,有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浮庄,目前,浮庄正在维护之中,其他三处景点正常开放,下面让我们一起,从包公祠开始游玩
包公祠是包公园内的一处景点,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始建于建于明弘治元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公书院,后改包公祠,其初为城南梵刹,是包公幼年读书的地方,后由于战火,毁于太平天国年间,而现在看到的祠堂建筑,是清代光绪年间,由李鸿章筹银重建的,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组成
打卡包公祠
包公祠由正殿.东西两厢房.廉泉井.流芳亭.回澜轩.包公故事蜡像馆,以及大片的碧水和园林组成,祠内现保存着包拯及其家族大量珍贵的文物与史料,首先,过桥之后,看到的是一处四合院建筑,是包公祠的主殿,殿内是包公塑像,高大威严,正气凛然,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两边塑像分别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护卫
在包拯塑像上方高悬着五方横匾,正中匾额上的色正芒寒四个大字,为李鸿章之兄李瀚章所题,最左面陈列着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三个铡头,也是大家在电视剧中,再熟悉不过的道具,在祠堂两侧是东西厢房,现在已成为陈列展厅,主要是以图片,文字实物等展示了包拯的生平,让我们更能好地了解,这位刚正不阿的忠臣
在主殿的右侧,不远处是廉泉亭,是一座六角攒尖亭,亭内有一口名为廉泉的古井,这口古井据说为包公生前所挖,传说,廉泉井水清官,好人喝了无事,而赃官与不孝子孙喝了都会头痛,或者闹肚子,继续向前,在包公园的最西端,有一处蜡像馆,雕塑形象逼真,以真人大小蜡像的形式,呈现几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如铡美案.打龙袍等,走到这里,原路返回
包公祠最佳路线
整个包公祠景点不是很大,游览一圈约1个小时左右,大致游览路线,可以从主殿开始,然后东西厢房-流芳亭-包拯历史文化长廊,最后到包公故事蜡像馆,结束包公祠的游玩
游玩包公园的话,两条路线,可以先从包公祠开始,到廉泉-脚印塘-清风阁-包公墓 ,最后到浮庄,也可以从清风阁开始,游览包公墓-浮庄-脚印塘-包公祠-廉泉,大致几处景点游玩,需要3-4个小时左右
如何到达包公祠
包公祠在包公园的最西端,距离园内的三处景点有点稍远一些
公交出行:城区可以乘坐11路-17路-109路公交在宁国路菜场下车即可,步行3百米左右,也可以乘坐6路-119路在大钟楼东下车即可,步行3百米左右,再则就是320路公交在省立医院下车,步行4百米
地铁出行:城区可以乘坐轨道交通2号线,在四牌楼站点下车,之后步行6百米左右,或者乘坐轨道交通1号线,在包公园站点下车,之后步行1公里左右
包公祠开放时间与门票
9:00-17:00,自2024年5月1日起包公园免费开放,包含清风阁.包公墓.浮庄.包公祠,但需要手机预约,扫描二维码即可入园
包公祠不仅是纪念包拯的场所,更是展示徽州文化的窗口。祠内陈列了大量与包公相关的历史文物和书法作品,如包公的画像、历史文献以及纪实性的雕刻。这些展品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也让人感受到徽州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包公祠的建筑设计具有显著的徽派风格,祠内的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都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特别是在夏日,包公祠四周绿树成荫,古树参天,为游客提供了一个静谧而凉爽的参访环境。建筑内部的陈设也经过精心布置,古色古香的装饰与包公的历史事迹相得益彰,呈现出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氛围。
佛教圣地:明教寺
明教寺,原名明教院、铁佛寺,又称明教台、曹操点将台。原址是三国时期曹操所筑的教弩台,俗称“曹操点将台”。教弩台高4.3米,面积3800平方米,呈正方形。
三国时期,曹操在今明教寺原址修建点将台,南朝梁武帝年间,明教寺初建,隋末,明教寺毁于兵变,唐朝大历年间,在废墟中挖得铁佛一尊,高丈八,代宗皇帝李毅诏令重建,定名明教院,明朝以后改称明教寺,沿用至今。
明教寺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淮河路东段,迄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是江淮著名胜迹,属禅宗五家之一的临济宗,古庐阳八景之一,是合肥最大、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合肥十大地标之一。
明教寺见证了南朝至民国时期中国江淮佛教文化的发展变化。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教寺由佛殿、藏经阁、西厢院三部分组成。殿分正殿和后殿,有佛像三十多尊。
明教寺由佛殿、藏经阁、西厢院三部分组成。殿分正殿和后殿,有佛像三十多尊。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客堂、寮房等,为光绪年间所建。
明教寺前殿为天王殿,殿东厢为“三国文物陈列室”,陈列着当年魏、蜀、吴三国军队的旗帜,战场上用过的刀枪剑戟及与教弩台有关的强弓硬弩。
参观了李鸿章故居,沿淮河路继续向西,这里有一座江淮大戏院,听说在合肥当地比较有名气,所以过来看看。此处已离开了步行街的范围,爬上一座奇怪的公交车站台二层,透过树缝,看到了马路对面的大戏院,灰色的墙身,绿色的琉璃瓦,中西合璧的造型。据说这里曾经非常辉煌,只可惜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变得有些落寞。
离开大戏院,原路返回,准备去淮河路另一侧的那座明教寺。明教寺也是一处国家级文物,其最初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当时这里是曹操所筑的教驽台,难怪周围都是平地,这座寺院却建于高台之上,刚才经过时还觉得有些奇怪。
教驽台高4.3米,面积达3800平方米,以土堆成,四周围以条石,呈覆斗状。根据史料的记载,为抵御东吴水军,曹操曾在此驻扎并训练500名弓弩手,因而得名。离此不远处的逍遥津,就是当年的战场,张辽也因此逍遥津之战,而威震江东。
台上的寺院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年间,属禅宗临济宗寺院,距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初建寺院毁于隋末兵变,唐大历年间代宗皇帝诏令重建,取名明教院,明时改称明教寺。清咸丰三年又毁于战火,同治九年重建,民国时部分建筑被日军飞机炸毁,解放后又多次重修。
明教寺是一个收费景点,售票点在教驽台底层比较隐秘,记得登台前先把票买好,免得上下多跑一趟。走进寺院,发现高台上的空间并没有想象的大,也限制了寺院的发展。迎面就是大雄宝殿,天王殿充当了山门。
在大雄宝殿的旁边,有一座凉亭,上面写着“古屋上井”匾额。亭下有一古井,据说为当年曹军汲水之用,因井口高过四周的民房,所以称屋上井。看井石上被井绳磨出的一道道凹槽,也能感受到其所经历的岁月沧桑。
寺院一角,还有一座钟亭,为重檐翘角设计,亭上悬挂“教驽梵钟”匾额,亭内则吊着一口大钟,上面刻有“庐州明教寺”的文字。大钟铸于清道光年间,声音悠扬清远,当年其音可传遍老城。
这三处古迹,逍遥津见证了三国时期的金戈铁马,包公祠承载了宋代清官文化的精髓,明教寺则展现了佛教文化的传承。它们不仅是合肥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感受合肥千年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