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千年古刹:宁波阿育王寺
探秘千年古刹:宁波阿育王寺
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的太白山麓,有一座被誉为“东南佛国”的千年古刹——阿育王寺。这座始建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的寺院,不仅是我国现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古刹,更因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传奇的开端:从舍利塔到千年古刹
阿育王寺的创立,源于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传说。据记载,西晋时期,山西离石人刘萨诃在病愈后出家为僧,法名慧达。他按照梦中梵僧的指引,不远千里来到鄮山乌石岙,寻得一座从地下涌出的舍利宝塔。慧达和尚便在此结茅守护,这便是阿育王寺的开端。
这座舍利塔与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有着密切的联系。据传,阿育王在位期间,不仅主持了佛教史上规模最大的第三次结集,还派遣僧侣四方传播佛教,并将王舍城大宝塔中的佛陀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分送各地建塔供奉。在中国,共建造了19座舍利塔,而阿育王寺的舍利塔便是其中唯一保存至今的一座。
历经沧桑:千年古刹的兴衰历程
自创立以来,阿育王寺历经多次兴衰。东晋义熙元年(405年),为了保护这座珍贵的舍利塔,开始建造塔亭覆护。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又增建三级木浮图,并创建殿宇,初步形成寺院规模。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寺院获得“阿育王寺”的正式赐额。
唐代,鉴真和尚曾在此驻锡,进一步提升了寺院的影响力。宋代,寺院多次修缮和扩建,苏轼还为其撰写《宸奎阁记》。南宋时,孝宗皇帝御书“妙胜之殿”,并赐予大量财物,使寺院达到鼎盛。
明清时期,寺院虽历经火灾,但多次重建,规模逐渐扩大。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将其列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五”。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住持法钟重修寺院,奠定了现存建筑的基础。
精美的建筑布局
阿育王寺占地面积12.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4万平方米,整体布局严谨,依山坡而建,层次分明。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和藏经楼,共分四进院落,附属建筑左右对称配立。
山门上方悬挂“东南佛国”的牌匾,彰显其在中国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天王殿面阔七间,重檐歇山顶,正脊上嵌有“国基巩固”四个大字。大雄宝殿面阔同样为七间,重檐歇山顶,正脊上刻写“风调雨顺”,檐间悬挂“大雄宝殿”匾额。
舍利殿是寺院最重要的建筑,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覆顶更显金碧辉煌。檐间所悬方形“妙胜之殿”匾额为宋孝宗所书,殿内供奉着举世瞩目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塔。
珍贵的文物遗存
寺内保存着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是苏轼手书的《宸奎阁碑记》,详细记载了宸奎阁的建造经过。此外,还有唐范的书“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张九成书“妙喜泉铭”等珍贵碑刻。
大雄宝殿前屋檐下有清乾隆御笔“觉行俱圆”,舍利殿前上方有宋孝宗御题“妙胜之殿”,殿内栋上有宋高宗的“佛顶光明之塔”。殿后壁嵌有四块唐代石雕“风、调、雨、顺”四天王像,极为珍贵。
藏经楼上藏有清雍正版本《龙藏》7247卷、《碛砂版大藏经》等重要佛经,均为难得的珍品。寺内还保存有唐代石雕造像等文物,见证了中国佛教文化的悠久历史。
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阿育王寺不仅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精美的建筑闻名,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和宗教价值。这座千年古刹,见证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佛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如今,它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继续发挥着传承和弘扬佛教文化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