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最大人类化石收藏地:中科院古脊椎所的百年传奇
亚洲最大人类化石收藏地:中科院古脊椎所的百年传奇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成立于1929年,是中国专门从事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及相关生物地层学研究的公益性学术机构。该所标本馆收藏有46万余件化石和人类遗存标本,是亚洲最大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收藏机构,也是全球自然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重要藏品:北京猿人头盖骨
1929年12月2日,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在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处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这一重大发现震动了世界学术界,为“从猿到人”的进化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
这一发现不仅包括一枚头骨化石,还有40多个男女骨骼化石、1万多件石器和大批古生物化石。这些珍贵的标本为研究人类进化历史提供了翔实的依据,使人类在认识自己的起源上迈出了一大步。
学术贡献:奠定中国古人类学研究基础
中科院古脊椎所自成立以来,培养了多位学术泰斗,如杨钟健、裴文中、贾兰坡等,他们在古脊椎动物学和古人类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杨钟健: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1927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发表《中国北方啮齿类化石》专著,创立了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科。
裴文中:旧石器及第四纪哺乳动物学奠基人,1929年主持周口店发掘工作时发现了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成为世界古人类学研究中划时代的事件。
贾兰坡:旧石器学、第四纪地质学家,1935年接替裴文中主持周口店发掘,曾是北京猿人三个完整头盖骨的发现者。
科普教育:让古生物知识走进大众
2024年1月,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开馆,这是中科院古脊椎所与保定市政府合作的成果。新馆占地120亩,总建筑面积7.31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3000平方米,是一座集研究、收藏、保护、展示、教育及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自然科学类博物馆。
博物馆设有地球脉动、远古海洋、恐龙帝国、哺乳新生、灭绝之殇等5个主题展厅,馆内陈列的展品约6000多件,其中包括多个镇馆之宝和明星展品,如距今约4.36亿年的奇迹秀山鱼化石、世界唯一的董氏中华猛龙骨架标本等。
开馆一年来,博物馆已累计接待游客超170万人次,成为京津冀地区古动物迷们的热门打卡地。博物馆不仅展示了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还通过科普活动、讲座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古生物学知识,让古老的化石标本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中科院古脊椎所不仅是一个科研机构,更是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通过持续的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让更多人了解地球生命的演化历程,激发人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