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笔下的敬亭山:一座诗人的精神寄托
李白笔下的敬亭山:一座诗人的精神寄托
敬亭山,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北郊,水阳江畔,自南齐谢朓《游敬亭山》和李白《独坐敬亭山》等诗篇传颂后,敬亭山被誉为“江南诗山”,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留下大量诗词歌赋。
李白与敬亭山的渊源,始于他第一次游历宣城。据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记载,天宝十二载(753年),李白南下宣城,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独坐敬亭山》是李白描写敬亭山最著名的诗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首句“众鸟高飞尽”,以“众鸟”喻世间名利之辈,他们如鸟儿般高飞远去,象征着诗人对世俗名利的厌倦和远离。次句“孤云独去闲”,以“孤云”自比,形容自己如孤云般飘逸自在,超脱于世俗之外。这两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暗含了诗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
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诗人将敬亭山拟人化,仿佛它是一位知心朋友,与之相对而坐,彼此凝望,互不厌倦。这种人与山的默契交流,体现了李白对自然的深深眷恋,以及在自然中寻找慰藉的心境。
除了《独坐敬亭山》,李白还有多首描写敬亭山的诗篇。如《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这首诗描绘了敬亭山的秋日美景,展现了诗人对先贤谢朓的追慕之情。诗中“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一句,更是成为了描写宣城山水的千古名句。
敬亭山不仅是李白的游赏之地,更成为了他精神的寄托之所。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坎坷后,李白在敬亭山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他与这座山,形成了一种超越言语的默契,正如他在诗中所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笔下的敬亭山,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绘,更凝结了诗人的情感与思考。通过这些诗篇,我们得以窥见一位伟大诗人的心路历程,感受他与自然山水之间那份独特的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