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肺癌关注月:最新数据显示肺癌仍居恶性肿瘤首位,高危人群需重视早筛
全球肺癌关注月:最新数据显示肺癌仍居恶性肿瘤首位,高危人群需重视早筛
2022年,中国约有482.47万新发癌症病例和257.42万新发癌症死亡病例。其中,肺癌以106.06万例新发病例和73.33万例死亡病例,分别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22.0%和死亡的28.5%,稳居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首位原因。这一组数据来自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2022年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报告,再次敲响了肺癌防治的警钟。
在这样的背景下,每年11月开展的“全球肺癌关注月”活动显得尤为重要。今年是第23个“全球肺癌关注月”,主题为“重视肺癌早筛,规范肺癌诊疗”。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对肺癌的防癌、抗癌意识,普及肺癌规范化诊疗理念,推动肺癌防治事业的发展。
谁是肺癌的高危人群?
了解肺癌的高危人群特征,有助于我们及早采取预防措施。根据最新指南,以下人群属于肺癌高危人群:
- 年龄≥50岁
- 吸烟包年数≥20包年(包括曾经吸烟≥20包年但戒烟不足15年者)
- 与吸烟人群共同生活或同室工作≥20年
- 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有职业暴露史(如石棉、氡、铍、铬、镉、镍、硅、煤烟和煤烟尘等)至少1年
- 有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确诊肺癌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男性肺癌发病率(91.36/10万)远高于女性(58.18/10万),但不吸烟的女性如果长期接触二手烟或厨房油烟,同样属于高危人群。
如何有效预防肺癌?
虽然肺癌发病率居高不下,但通过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发病风险。以下是一些经过验证的预防建议:
戒烟:吸烟是导致肺癌的首要因素,戒烟可以显著降低肺癌风险。研究表明,戒烟10年后,肺癌风险可降至吸烟者的一半左右。
避免二手烟:即使自己不吸烟,长期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中也会增加肺癌风险。因此,远离吸烟环境非常重要。
减少职业暴露:如果工作环境中存在石棉、氡等致癌物质,务必采取防护措施,减少暴露时间。
健康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均衡饮食,有助于降低肺癌风险。
定期体检:对于高危人群来说,定期进行肺癌筛查是预防肺癌的关键措施。
最新的肺癌筛查指南来了!
早期发现是提高肺癌治疗效果的关键。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发布的《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筛查指导:
- 筛查对象:年龄50~74岁之间的肺癌高危人群
- 筛查方法:推荐使用低剂量螺旋CT(LDCT),建议使用16排及以上的多排螺旋CT
- 筛查频率:高危人群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LDCT检查
- 随访管理:对于筛查发现的阳性病变,需按临床要求进行治疗和随访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筛查发现实性结节或部分实性结节直径≥6mm,需要在3个月后复查;如果直径≥15mm,则需要在正规抗炎治疗后1~3个月复查。
早筛为什么如此重要?
早期肺癌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出现咳嗽、咳血等症状时,往往已经进入中晚期,治疗难度大大增加。而通过低剂量螺旋CT筛查,可以发现直径小于1厘米的早期肺癌,这些早期肺癌通过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
因此,对于肺癌高危人群来说,定期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是预防肺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这不仅能够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率,还能显著降低肺癌死亡率。
在第23个“全球肺癌关注月”之际,我们呼吁大家提高对肺癌防治的重视,特别是高危人群,应尽早进行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共同守护我们的肺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