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生态保护显成效,黑颈鹤数量显著增加
甘孜州生态保护显成效,黑颈鹤数量显著增加
近日,在甘孜州色达县和石渠县等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的数量显著增加。这一喜人变化,成为当地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生动注脚。
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类,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近年来,随着甘孜州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在这片高原净土上,黑颈鹤等珍稀鸟类的栖息地得以恢复,种群数量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这一变化,离不开甘孜州持续有力的生态保护措施。以石渠县为例,作为黄河流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该县草原面积达3216万亩,但2020年时退化面积占比高达91%,其中重度退化面积占56%。面对严峻的草原退化形势,甘孜州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
- 2021年至2023年间,累计完成草原生态修复治理855.5万亩
- 每年实施草原禁牧1446万亩,落实草畜平衡1305万亩
- 通过人工种草、天然草原改良等措施,提升草原生态系统质量
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石渠县草原退化面积占比已从2020年的91%降至2023年底的87%,重度退化面积占比从56%降至53%。草原生态环境的改善,为黑颈鹤等野生动物提供了更加适宜的栖息环境。
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甘孜州于2024年发布了《美丽甘孜建设规划(2024-2035年)》。该规划提出了强化生态保护、加强环境治理、完善产业体系等七大重点任务,旨在打造高原民族地区美丽新样板。
规划强调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将生态保护置于首要位置,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同时,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举办文化活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助力提升美丽甘孜建设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值得一提的是,甘孜州的生态保护工作与当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相互促进。以石渠县为例,虽然该县常住人口仅10万人,但2023年牧业产值已超过6.1亿元。在泸定县咱里村,得益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的优化,糖心苹果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
甘孜州的生态保护实践,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双赢局面。未来,随着《美丽甘孜建设规划》的深入实施,这片高原净土必将焕发出更加绚丽的生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