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上的文化传承:扎西岗边防连的戍边故事
雪域高原上的文化传承:扎西岗边防连的戍边故事
在西藏阿里地区,有一片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土地,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由北到南依次耸立着喀喇昆仑山脉、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这里,就是扎西岗边防连的驻地。
这里环境恶劣到什么程度?冬季最低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一些执勤点位海拔超过5600米,含氧量只有平原的40%,紫外线强度更是远超常人想象。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代又一代的边防官兵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祖国的边疆。
一棵柳树的守望
在扎西岗边防连的营区里,有一棵特别的柳树——“先遣柳”。这棵树承载着一段传奇的历史。
1951年8月,进藏先遣连副连长彭青云带领战士在扎西岗巡逻时,为了辨别方向和标识地点,在此处种植了一棵“班公柳”。这棵柳树见证了边防连70多年的风雨历程,也成为了戍边精神的象征。
“我们眼前是冰峰群山,身后是祖国和人民。”扎西岗边防连代理排长牛永强说。他的嘴唇干裂泛白,脸上多处被紫外线灼伤,这是高原留给边防官兵的特殊印记。
边防连的官兵来了一批又一批,走了一拨又一拨,而那棵“先遣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守望着,寄托着戍边官兵对先遣连的思念,也鼓舞着阿里军民不畏艰苦、扎根高原。
新时代的文化传承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如何保持高昂的士气?扎西岗边防连的官兵们用创新的方式传承着戍边文化。
连队里有一支特别的乐队——“先遣之声”。这支由几个志趣相投的年轻人组建的乐队,每周都会在连队活动室进行排练。他们跟着网络视频学习弹吉他、打架子鼓,用音乐丰富着连队的文化生活。
“搞乐队是为了丰富连队文化生活。义务兵服役结束后,我会努力转任军士,继续驻守祖国边防。”乐队成员孟志成说。这个22岁的年轻人,大学一年级就选择参军入伍,来到阿里地区。“能守卫祖国的边境线,感觉特别自豪。”
与孟志成同龄的周凡宇,大学毕业后参军入伍,如今是连队的无人机飞手。“我爷爷是抗美援朝老兵,伯父也是军人。他们鼓励我说,到艰苦地区当兵才是好男儿。”
军民共建的精神家园
在阿里地区,军民共建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在扎西岗边境派出所门口,一面“便民墙”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上面是该所全部民警的照片和联系方式。派出所副所长杨国强说,民警常年与群众一起巡逻3080平方公里。为了鼓舞士气,方便群众联系,特意制作了这面“便民墙”。
33岁的民警格玛次仁,是派出所里的“活地图”,更是群众身边的贴心人。身兼护边队指导员等数职的他,经常带领群众去偏远的古格川等地巡逻,清早出发,黄昏才返回。他说,每次回来看到村子周边挺拔的“班公柳”,心里就有底了。
70多年前,进藏先遣连种植下的“班公柳”,如今作为城市绿化、生态治理和增收致富的主要树种之一,已成为了群众身边的“致富柳”。近年来阿里地区大力发展“班公柳”等苗木产业,共建成苗圃基地128个,种植苗木2.29万亩,2023年种植苗木达218.9万株。
这片土地上的军民和“班公柳”一样,远离繁华都市,扎根雪山深处,用无私的奉献、无畏的牺牲,构筑起卫国戍边的“万里长城”。
新时代的新风貌
近年来,随着边境地区“水电路讯网、科教文卫保”等民生工程的不断提升,一些当地大学生纷纷返乡,一些有能力的年轻人扎根边境,参与强边固防工作。
“过去巡边骑马或步行,要走3天才能到支普齐牧场。”年近八旬的索朗多吉是楚鲁松杰乡巴卡村卡热组老人,也曾是一名护边队员。如今,他的儿子次白益西和欧巴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你们年轻一代要继续履行新时代守边卫国的使命。”索朗多吉时常叮嘱儿子。
次白益西的两个孩子分别在拉萨和日喀则读高中,弟弟欧巴高中毕业后受聘为乡政府驾驶员。“我鼓励孩子要考大学,他们也答应毕业后返回家乡、建设家乡。”次白益西说。
“以后我打算就在当地找对象,把家安在这里。”今年26岁的扎西桑姆,是从阿里地区札达县底雅乡什布奇村走出去的一名大学生。2020年从南昌工学院毕业的她,这两年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兴边队员,并在村里开了一间小商店。“现在既能为兴边出力,又能在家照顾父母,这种状态我很安心。”
在札达县底雅乡色尔贡组安置点,28岁的尼玛次仁今年随家人从800多公里外、海拔5900多米的阿里地区改则县洞措乡搬迁至此。他告诉笔者,这里海拔低、气候好,交通便利,就医就学条件优越,他们一家对新生活充满期待。
“世界屋脊的屋脊”上,一代又一代的边防官兵和当地群众,用忠诚和奉献书写着卫国戍边的壮丽篇章。他们就像那棵“先遣柳”,在雪域高原上扎根、生长,守护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