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韩启德院士:AI技术如何助力科学学创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韩启德院士:AI技术如何助力科学学创新?

引用
腾讯
9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113A05IJE00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484794
3.
http://sh.people.com.cn/n2/2025/0127/c134768-41122783.html
4.
https://www.stdaily.com/web/gjxw/2025-01/01/content_281398.html
5.
https://www.bjast.ac.cn/kjfw/fwdt/400edf8a9494c314019496e9105c0009.shtml
6.
https://www.edu.cn/xxh/focus/zc/202404/t20240423_2600332.shtml
7.
https://www.edu.cn/rd/gao_xiao_cheng_guo/cheng_guo_zhan_shi/202402/t20240229_2560806.shtml
8.
https://bynews.bjmu.edu.cn/zhxw/2024/aa02617817e5481c8585f39a0e29f2f7.htm
9.
https://www.ccf.org.cn/Focus/2024-04-24/820612.shtml

“人工智能是更加造福于人类、还是会带来灾难?怎么样从一开始就给人工智能植入善的基因?这些都是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在“2025新年科学演讲暨科学四十人圆桌”活动中的致辞中,提出了对人工智能(AI)发展的深刻思考。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更在科学研究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创新潜力。

01

AI助力科学研究的创新实践

在材料科学研究领域,AI技术正在发挥重要作用。由北京市计算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计算中心”)材料计算团队参与申报的2024年新材料研发及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性能多尺度分子动力学模拟平台”已经获得批复。该项目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聚焦材料微观与介观结构及性能演化模拟计算方法和软件的国产化问题,融合人工智能、模块化开发、规模化应用架构和CPU+GPU异构并行技术,构建支持全原子与粗粒化耦合建模的高置信度势函数库。

在高等教育领域,教育部发布了首批18个“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展示了AI技术在教学方法改革、教育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创新应用,为推动高等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02

AI驱动的科研新突破

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多个项目体现了AI技术对科学研究的推动作用。其中,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田奇团队基于人工智能方法,构建了一个三维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盘古气象大模型。该模型在某些气象要素的预报精度上超越了传统数值方法,且推理效率提高了上万倍。在全球高分辨率再分析数据上,盘古气象大模型在温度、气压、湿度、风速等重要天气要素上,都取得了更准确的预测结果,将全球最先进的欧洲气象中心集成预报系统的预报时效提高了0.6天左右。

03

AI技术对科学研究的深远影响

AI技术的发展正在推动科学研究范式的变革。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AI能够揭示科研中的不平等现象并促进团队合作模式的改进。此外,AI还能帮助科学家发现新的研究方向,提高科研效率和创新能力。

然而,AI技术在科学学创新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AI系统的可解释性问题、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以及如何确保AI技术的公平使用等。这些问题需要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各界共同探讨和解决。

04

未来展望

韩启德院士指出,看清楚人工智能将向何处去,还需要科学技术有更大作为。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将在科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AI技术带来的伦理和社会问题,确保其发展能够真正造福人类社会。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