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万寿无疆”碗:一件宫廷瓷器珍品
清同治“万寿无疆”碗:一件宫廷瓷器珍品
清同治“万寿无疆”碗是清代宫廷瓷器中的精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件瓷器不仅展现了高超的制瓷工艺,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清代宫廷艺术和祝寿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精美的工艺与形制
该碗高8.1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6.2厘米,尺寸适中,造型优美。碗直口微敞,深腹,圈足,整体线条流畅,比例协调。碗的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清代官窑瓷器的高超水平。
碗的装饰技法以黄地粉彩开光为主,外壁施黄釉为地,四面饰描金开光内书金彩“万寿无疆”纹,4字纹间饰粉彩“卍”字飘带及朵云纹,腹底饰粉彩海水江崖纹。足内施白釉书红彩“同治年制”4字楷书款。碗造型敦实规整,纹饰吉祥喜庆,是同治时期御窑厂为慈禧太后祝寿所订烧的瓷器之一。
精美的装饰与寓意
碗的装饰工艺精湛,采用了多种装饰技法。口沿内外及足墙饰红色回纹带,回纹寓意吉利深长,象征“富贵不断头”。碗内白釉地上满绘蝴蝶和花卉纹,蝴蝶象征福气和长寿,花卉则寓意繁荣昌盛。
碗外壁的四个圆形开光内分别书“万”、“寿”、“无”、“疆”四个楷书红字,并以如意纹相绕,开光之间绘蝙蝠、桃及盘肠纹,寓意“万福”、“万寿”。这些纹饰都是清代宫廷常用的吉祥图案,寄托了对长寿、福气和繁荣的美好祝愿。
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万寿无疆”一词典出《诗经·豳风·七月》:“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意为在朝堂上捧举起大酒杯,祝国君万年长寿无尽。在清代宫廷文化中,“万寿无疆”常用于祝寿场合,特别是在皇帝和太后的寿辰庆典中。
这件瓷器上的“长春同庆”款识也值得特别关注。此碗是同治皇帝大婚时的喜庆用瓷。“长春同庆”寓意长生不老、喜庆吉祥,常用于清代宫廷的喜庆场合,特别是在皇帝和皇后的婚礼中。
艺术价值与工艺特点
粉彩是清代瓷器的重要装饰技法之一,创烧于康熙晚期,成熟于雍正、乾隆两代。粉彩在彩绘中以渲染表现明暗,使每一种颜色都有不同层次的变化。《饮流斋说瓷》中说“软彩又名粉彩,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硬彩华贵而深凝,粉彩艳丽而清逸。”粉彩的施绘工艺是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彩料有用芸香油调合。乾隆时的清宫档案对粉彩则称之为“洋彩”。
开光是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其内饰以图纹。
黄釉是低温黄釉瓷器创烧于明洪武时的景德镇官窑,以后各朝多有烧造。以“黄”与“皇”谐音,故以黄色象征皇家的尊贵,黄色瓷器亦只限于御用。黄釉瓷器均采用两次烧成,即先高温烧成涩胎或素白瓷,然后施黄釉,再入窑经850-900℃烘烧而成。由于黄釉瓷器常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对于颜色娇嫩如鸡油者,人们又称之为“娇黄”或“鸡油黄”。统观历史上的黄釉瓷器,以明弘治朝之产品最受称道,被视为黄釉瓷器的典范。其釉面光洁,釉色浅淡娇嫩。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诸多弘治黄釉瓷器来看,其呈色几无差异,表明当时黄釉瓷器烧造技术之娴熟。
这件“万寿无疆”碗集多种工艺于一身,展现了清代瓷器工艺的最高水平。黄釉地色鲜艳明亮,粉彩描绘细腻,金彩装饰华丽,整体色彩搭配和谐,工艺精湛,体现了清代官窑瓷器的高超技艺。
结语
清同治“万寿无疆”碗不仅是清代宫廷瓷器的精品,更是研究清代宫廷文化、祝寿礼仪和制瓷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展现了清代宫廷艺术的辉煌成就。这件瓷器不仅是皇家生活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