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地方经济腾飞的新引擎
新一代信息技术:地方经济腾飞的新引擎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对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新一轮产业变革,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电子核心产业、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人工智能等行业,是目前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强的产业领域之一,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产业规模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迭代加快
近年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增长潜力。电子信息制造业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5.1万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2%,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3%,比同期工业投资增速高0.3个百分点。软件业务领域,软件业务收入从2012年的2.5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2.3万亿元,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超3.8万家,年均增长率达16.1%,是同期我国GDP增长率的近2倍。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超5000亿元,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4400家,智能芯片、开发框架、通用大模型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此外,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采用率已达15%,市场规模约为14.4万亿元。云计算产业领域,2023年7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云计算白皮书(2023年)》显示,我国云计算市场处于快速发展期,年复合增长率超40%,预计到2025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将超万亿元。
当前,我国在5/6G、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技术研发中处于全球第一梯队,一大批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人工智能技术领域,我国在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技术、机器翻译、自动驾驶等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产大模型数量已超过200个,覆盖多个行业领域,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国家网信办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我国共有117个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2024年5月,阿里云正式发布通义千问2.5,模型性能全面赶超GPT-4 Turbo。下一代信息网络领域,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5G网络,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量全球占比达42%,位列世界第一;我国超前开展6G愿景需求研究,发布6G典型场景和关键能力指标等研究成果,其中我国提出的5类6G典型场景和14个关键能力指标全部被国际电联采纳;另外,我国还率先商用400G骨干光纤传输技术,800G光纤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处于世界领先行列。量子信息领域,我国在量子通信方面领跑全球,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量子通信方面,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量子通信网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基于光纤的城域量子通信网络已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地建设。量子计算方面,在光学和超导量子计算体系中,我国均成功研制出“量子计算优越性”“九章”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祖冲之二号”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标志着我国在量子计算研发上取得了国际领先地位。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生态体系日益完善
近年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础设施的规模能级大幅提升,支撑能力持续增强。网络基础设施方面,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和移动宽带网络和全球规模最大的5G独立组网,固定网络逐步实现从十兆到百兆,再到千兆的跃升,移动网络实现从“3G突破”到“4G同步”再到“5G引领”的跨越。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截至2024年4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374.8万个,比上年末净增37.2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31.7%,占比较2024年一季度提高1.1个百分点。截至2024年一季度,我国5G用户普及率突破60%,千兆城市达到207个。算力基础设施方面,我国积极引导构建全国枢纽、区域中心、本地边缘协同发展的梯次算力基础设施架构。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81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到了230EFLOPS(每秒230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其中智能算力规模达到了70EFLOPS,增速超过70%。目前,我国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推动基础电信企业规划建设超过180条“东数西算”的干线光缆,骨干网互联带宽扩容到40T,全国算力枢纽节点20ms时延圈已经覆盖了全国主要城市。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方面,2024年全国数据工作会议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数据生产总量预计超32ZB(1ZB约等于10万亿亿字节)。
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效应不断放大。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5G应用在多领域深入推广。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5G行业应用已融入71个国民经济大类中,应用案例超9.4万个,建设5G工厂300家,5G应用在工业、矿业、电力、港口、医疗等行业深入推广。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截至2023年年底,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已拓展至49个国民经济大类,形成了200余个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标杆,“5G+工业互联网”项目数超1万个,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发展提速。截至2023年年底,具备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340个,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9600万台(套),有力推动了制造业降本增效,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我国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加大智能制造推广力度,制造业重点领域数字化水平加快提升,智能制造引领产业加速升级。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培育了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国家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工业企业18.3万家,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62.2%和79.6%。人工智能的融合应用日益成为产业升级和生产力提升的内生驱动力,人工智能持续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我国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已深度赋能电子信息、医疗、交通等领域,不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赋能产业升级,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通过加快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和应用,全面提升信息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不仅能够促进地方产业升级,还能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在智能语音和大模型领域,科大讯飞是国内领军企业之一。“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将有力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代表介绍,目前我国在掌握先进大模型算法、推动算力软硬件深度融合、加快行业落地应用等方面持续发力,在语音大模型、医疗大模型等领域已经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
在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一系列“人工智能+”落地具体应用场景,赋能产业升级。推行精密器件5G+人工智能视觉检测,推出全球首个基于大模型的智慧家电AI平台,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空调、冰箱等家电制造环节……在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一系列“人工智能+”落地具体应用场景,赋能产业升级。“我们依托智能机器人联合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等合作伙伴,瞄准养老护理、家庭家务等具体应用场景,加速推进家庭服务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柳江代表表示,未来将重点围绕机器人视觉感知、机器人关键部件等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更好发挥新技术潜能。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仍存差距,特别是在高端芯片、操作系统等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此外,高水平科研创新能力较低,技术攻关与市场应用转化力也较弱。高能级平台载体支撑不足,高水平企业数量较少,高端生产要素聚集度较弱,基础研究人才、设计人才、数字人才、商业模式创新人才等严重缺乏。
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从多个方面发力: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加强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人才;三是优化产业生态,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全球技术标准制定,提升国际影响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正在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