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背后:施耐庵的真实人生揭秘
《水浒传》背后:施耐庵的真实人生揭秘
施耐庵,这位元末明初的文学巨匠,以其旷世巨著《水浒传》闻名于世。然而,在这部传世之作的背后,是一位历经坎坷、满腔热血的文人的一生。
贫寒学子,科举路上的坎坷
1296年,施耐庵出生在江苏兴化一个贫寒的船民家庭。父亲施元德以撑船为业,家境贫寒无法供他上学。但施耐庵自幼聪颖过人,7岁开始自学,读了《大学》、《论语》、《诗》、《礼》等许多书。13岁,他在苏州城外浒墅关季氏私塾学习,学习勤奋刻苦,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学,深受老师喜爱。
19岁时,他考中了秀才,并且同私塾教书先生的女儿季氏结婚。29岁考中举人。30岁那年,施耐庵赴京应试,在最后一场殿试中,他文思泉涌,兴奋中手一颤,笔尖点在了空白处。污点虽不如苍蝇大,但如按滴墨对待,十年寒窗苦则毁于一旦。情急之中,他发挥其书画特长,把画成了一只苍蝇。主考官刘本善是个爱才之人,冒险推荐给朝廷。皇帝被施耐庵的才学所折服,并没追究苍蝇之事。
为官生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施耐庵在郓城期间,廉洁奉公,同情百姓,打击横行乡里的地主豪强,维护穷人利益。因为施耐庵的家乡是桑蚕之乡,他到郓城后一方面大办教育。一方面大力推广植桑养蚕,手把手教给农民养蚕技术。在山东他了解了北宋年间宋江造反等一些民间故事,熟悉了山东的风土人情。后因得罪阳谷县豪绅吴林,被诬罢职。
1331年春,年已35岁的施耐庵,上京应试。秋闱一举告捷,得中辛未榜进士。在拜师谢友中他结识了同榜进士、大明开国功臣刘伯温,二人相谈甚欢,结为好友。不久朝廷派施耐庵到钱塘担任县尹,仅仅三年,在一次替穷苦百姓辩诉冤情时,施耐庵遭受上司的训斥。他深深感到自己耿直的性格不适应在衙门为官,一气之下,愤然请辞,辞官回乡。
投身起义,理想主义者的挫折
1353年,贩卖私盐的张士诚起兵反元,张士诚敬重施耐庵有文韬武略,再三邀请他出山做军师。施耐庵为起义军出谋划策,帮他攻城掠地,壮大力量。在施耐庵地帮助下,张士诚从兴化一路打到苏州。随着地盘的扩张,队伍的扩大,张士诚有了一定势力后,居功自傲,独断专行,亲信小人,疏远忠良。施耐庵多次劝告,张士诚听不进忠言,看他不是成大事者,施耐庵离开了起义队伍。
隐居著书,文学巨匠的诞生
1366年,朱元璋包围苏州攻打张士诚。战乱波及江阴,施耐庵想起先后曾任松江同知好友顾逖,他是兴化人。那里地方偏僻,四周环水,交通不便,于是特意差人给顾逖送去一封信,并附诗一首:
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阳山好住家。
愿辟草莱多种树,莫教李子结如瓜。
逖见信后,马上给施耐庵回信,欢迎他来兴化避难。信中也答诗一首:
君自江南来问津,相送一笑旧同寅。
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
施耐庵接信后,将大弟彦明留在苏州原籍,带了续娶妻子申氏、二弟彦才和门人罗贯中,冒着烽烟,渡江北上,先在兴化顾逖家中暂住。而后由顾逖相助,在兴化以东人烟稀少的海滨白驹场购置了田地房产,在这里隐居著《水浒》。施耐庵在白驹场时,结识了当地很多的农夫和盐民,他们生活中的好多故事,成了他创作的素材。施耐庵耐得住寂寞,潜心创作,他对文稿精益求精,每写出一个章回,都要和学生罗贯中一块研究,去除糟粕,留其精华,几易其稿,使小说尽善尽美。经过再创造,施耐庵以惊人的艺术才能,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108将豪侠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水浒传》:一部时代的史诗
《水浒传》的创作并非一蹴而就。施耐庵广泛搜集民间传说、历史文献,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历时数十年,经过多次修改完善,最终完成了这部100回的巨著。全书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背景,塑造了108位梁山好汉的英雄形象,展现了农民起义的全过程。
《水浒传》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时代的史诗。它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展现了底层民众的苦难与反抗。施耐庵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渴望,以及对人性尊严的捍卫。
壮志未酬,一代文豪的结局
《水浒传》成书后,很快民间传抄开来。刘伯温奉皇帝之命寻访施耐庵时,发现了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并带给了皇帝。朱元璋看了这本书很生气,随即作了批示:'此倡乱之书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贻患。'于是秘密派人把施耐庵抓来,关进了刑部天牢。施耐庵被关押一年多,他在大牢里写了宋江被招安等续集,后被释放,但是身体已经不行。虽然有罗贯中的帮助,但是返家途中又染病不起,只好在淮安养病。第二年,也就是1372年农历十月客死于淮安,终年74岁。
施耐庵的一生,是理想与现实不断碰撞的一生。他从一个贫寒学子到成为一代文豪,经历了科举的成功与官场的失意,投身起义又最终选择隐居著书。他的《水浒传》不仅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展现人性光辉的伟大作品。施耐庵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