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艾滋病日:了解HIV症状与预防
世界艾滋病日:了解HIV症状与预防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凝聚社会力量 合力共抗艾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2023年全球约有3990万HIV感染者,新增感染者约130万,63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这一数据提醒我们,艾滋病仍然是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重大挑战。
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英文缩写,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感染后,人体免疫系统会受到严重损害,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了解HIV感染的症状和预防措施,对于及早发现和控制病情至关重要。
HIV感染的三个阶段
HIV感染后,病情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急性期:感染后2-4周可能出现发热、咽痛、皮疹等类似流感的症状,持续1-3周后缓解。
潜伏期:无明显症状,但病毒仍在复制并逐渐破坏免疫系统,平均持续6-8年。
艾滋病期:免疫力极度下降,易发生严重感染(如肺孢子菌肺炎)和恶性肿瘤(如卡波西肉瘤),最终可能导致死亡。
早期检测的重要性
专家指出,HIV感染后2-4周是关键窗口期,病毒载量会达到高峰,每日可产生高达10亿个病毒颗粒。及时进行核酸检测可以提前3周发现病毒,有助于及早治疗。早期治疗可以将艾滋病控制为慢性疾病,不影响预期寿命。
目前,自我检测是发现HIV感染的重要手段。主要有三种自我检测方法:
口腔液检测:通过采集口腔黏膜渗出液进行检测,操作简单,适合家庭使用。
血液检测:通过指尖采血进行检测,准确率较高,但需要专业人员指导。
尿液检测:类似于早早孕试纸,具有无创、操作简便、隐私保护等优势,三滴尿15分钟就能出结果。但需要注意,自我检测结果不能作为最终诊断,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应及时到专业机构进行确证。
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扩散。因此,预防措施主要包括:
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减少性伴侣、避免无保护性行为。
血液安全:避免共用注射器、确保医疗操作安全、不随意接受输血。
母婴阻断:孕期进行HIV检测,对感染母亲采取抗病毒治疗,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和人工喂养。
社会参与与消除歧视
艾滋病防治不仅仅是医疗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无歧视的社会环境。我们应该:
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宣传,提高公众认知。
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理解。
支持艾滋病防治工作,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帮助。
艾滋病是可防可控的。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我们可以有效遏制艾滋病的传播与蔓延。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2030年终结艾滋病的目标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