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入选非遗,千年茶文化再添新彩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入选非遗,千年茶文化再添新彩
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晚,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进一步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与保护。
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历史可追溯至神农时代。据《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表明早在公元前28世纪,人们就已认识到茶叶的药用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逐渐从药物转变为饮品,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高峰期。陆羽的《茶经》问世,详细阐述了茶的种植、制作、饮用等各个方面,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宋代则将茶文化推向鼎盛,点茶法成为主流,茶饮不仅讲究味道,更注重饮茶的氛围与艺术。明清时期,茶文化进一步普及,茶馆的兴起让饮茶习惯深入民间。
此次“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非遗,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传达着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其次,茶文化中蕴含的谦、和、礼、敬的人文精神,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增进人际交往具有积极作用。此外,茶产业的发展也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当代,茶文化正在以创新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以新中式调饮为例,这种结合传统茶艺与现代饮品理念的创新形式,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喜爱茶文化。在黄山市,调饮师丁文娟将太平猴魁与当地特产灵山酒酿相结合,创造出名为“北海新绿”的特色饮品,不仅展现了传统茶的独特魅力,也为茶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
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追求。此次入选非遗,不仅是对传统制茶技艺的认可,更是对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鼓励。未来,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杯跨越千年的中国茶,必将以其独特的韵味,继续香飘世界,为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