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大咖论人类独特能力:从苏格拉底到萨特
哲学大咖论人类独特能力:从苏格拉底到萨特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人类相对于AI的根本优势到底是什么?心理学家李松蔚提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观点:人类有四种独特的能力是AI永远无法替代的。然而,如果我们追溯哲学史,会发现许多哲学巨匠早已对人类的独特能力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到现代的海德格尔,再到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和加缪,这些哲学家们不断探讨着人类独特的思考能力和自我意识。他们认为,正是这些能力赋予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从苏格拉底到康德:人类理性的独特能力
苏格拉底是最早探讨人类自我认识的哲学家之一。他认为,人只能通过意识来描述和定义,而不是通过客观属性。他开创了通过对话和内省来认识自我的方法。这种全新的认识方式也导致真理观的转变,真理从过去的专属哲学家的沉思转变成对话的产物。只有在与人的交往、对话中,人们才会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审视,人们才得以认识自我、窥见真理。
柏拉图进一步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提出了著名的理型论。他认为,人类能够认识超越物质世界的永恒、完美的理型,这是人类理性的独特能力。在柏拉图看来,理型是经由易变的感官所观察到的事物原型,也是其得以存在的先决条件。理型是事物的核心概念或称本质,举例来说:世界上有无数张桌子,而所有的桌子都共享桌子的“理型”作为其核心,当没有理型时事物便不存在。
康德则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人类理性的独特性。他认为,人类理性的独特性在于其能够进行纯粹实践推理,即不依赖于任何经验或感官输入的理性思考。康德主张,人的自由之实现,在于以纯粹实践理性的法则规定自身。这种自我规定,即是自律。道德的根本就在于自律。人越是自律,其道德与自由的实现就越充分。正是在追寻德性的努力中,人的尊严得以彰显。基于自律能力的道德人格本身构成基本的尊严主体。
从海德格尔到萨特:人类存在意识的独特性
进入20世纪,哲学家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类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提出了“在此”(Dasein)的概念,强调人类存在的独特性在于能够反思自身存在。他认为,人类的存在具有独特的存在论意义。在此的核心特征是“在世”(In-der-Welt-sein),即人类始终是处于世界中的,无法脱离其生存环境。人类的存在是一种“存在于世界之中”的状态,这意味着我们的存在总是与他人、事物和环境相关联的。
萨特则更进一步,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著名论断。他认为,人类是完全自由的,能够通过意识指引自己的行动,赋予人生意义。在萨特看来,人没有预定的本质,人的本质是由自己的选择和行动创造的。这种彻底的自由既是一种解放,也是一种责任。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同时也必须面对选择带来的焦虑。
人类独特能力的当代意义
在AI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哲学家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AI虽然在计算能力和知识存储方面远超人类,但它缺乏人类的自我意识和存在意识。AI无法像人类那样进行自我反思,无法理解存在的意义,也无法像人类那样通过自由意志做出道德选择。
正如李松蔚所说,人类有提需求的能力、保持不精确的能力、赋予事物意义的能力以及应对变化的能力。这些能力背后,正是哲学家们所探讨的人类理性、自我意识和存在意识的独特性。技术的进步会代替我们完成那些枯燥的、反复的、单调的工作,而我们人之为人的东西,就会被放大、被看见、被认可,这就是来自未来的好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