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英歌舞:从青龙庙会到世界舞台
潮州英歌舞:从青龙庙会到世界舞台
2024年春节,英国伦敦街头上演了一场来自中国的“战舞”。来自广东普宁的英歌队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表演,威武雄壮的阵容、气势磅礴的舞姿吸引沿途和现场70多万名观众欣赏观看。这场跨越重洋的演出,不仅展现了潮州英歌舞的独特魅力,也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青龙庙会到世界舞台
潮州英歌舞,这种流行于潮汕地区的民间广场舞蹈,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融合了南派武术、戏剧等艺术形式,被誉为“中华战舞”。关于其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认为源自古代祭祀仪式傩舞,另一种认为是从北方秧歌演变而来,还有一种说法是为反抗官府豪强而创编的武舞。
英歌舞的表演通常分为“前棚”和“后棚”两部分。前棚主要是锣鼓乐演奏和英歌舞,舞者手持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和吆喝,边走边舞。后棚则是各具特色的小戏和拿手节目。舞者们装扮成《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手持木棒,伴随着锣鼓和号角的节奏,进行刚劲有力的舞蹈。
独特的艺术魅力
英歌舞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舞者们通常会画上精致的脸谱,这些脸谱大多依据梁山泊英雄好汉的形象和性格特征进行描绘。比如“鼓上蚤”时迁的脸谱会突出蛇的形象,“黑旋风”李逵则以黑色为主色调,“霹雳火”秦明的脸谱则绘有火的元素。
服饰方面也极具特色。不同地方和队伍的风格各异,有的地方英歌队穿长款服装,颜色亮丽;有的则穿短打衣,显得干脆利落。舞者们手持特制的双短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
传承与创新
近年来,潮州英歌舞不断创新和发展。2024年8月,在潮州古城举办的英歌舞文化嘉年华上,7支优秀的英歌舞队及舞狮队带来精彩表演,巡游全程约1小时15分钟,从府城英歌舞体验馆出发,沿着牌坊街一路向南,最终抵达南门古。这种创新的表演形式不仅保留了传统特色,还融入了现代元素,使英歌舞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英歌舞的表演队伍,为这项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来发表示,如今仅在普宁就有约113支英歌队,平均年龄约为25岁,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走向世界的“中华战舞”
潮州英歌舞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在国际舞台上也大放异彩。2024年春节赴英国伦敦表演获得热烈反响,当地华侨华人和民众纷纷点赞。在表演过程中,一些伦敦当地民众还特意用手托起舞者的鼓,帮助他们减轻负担。
英歌舞之所以能持续“出圈”,与近年来国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推进文化自信密不可分。同时,短视频等社交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也让社会各界能更好地认识优秀的非遗项目。
作为潮汕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艺术,英歌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和认可。它不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象征,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