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电梯频频出事,社区安全谁来保障?
高龄电梯频频出事,社区安全谁来保障?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小区的电梯逐渐步入“高龄”阶段,安全隐患日益凸显。据统计,截至2023年4月,全国使用超过15年的高龄电梯已达73.68万台,且每年增速在10%左右。这些电梯如同“带病工作”的老员工,随时可能“罢工”,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高龄电梯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高龄电梯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故障率居高不下。以长沙市为例,2023年全市12万多台电梯中发生了9千余起困人事件,其中使用年限15年以上的电梯年困人率达14.95%,比梯龄5年内的高出5.6倍。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惊心动魄的被困经历。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电梯维保单位为了降低成本,往往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四川成都的“包包”就曾反映,小区电梯在发生卡顿故障后,物业和维保单位互相推诿,导致同一电梯在几天内连续发生多起故障。这种“小病不治,大病难医”的情况,无疑增加了安全隐患。
政策监管亟待加强
面对高龄电梯带来的挑战,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例如,北京制定了《住宅老旧电梯应急更换程序指引》,明确20年以上老旧电梯在特定条件下可申请应急更换。同时,全国范围内推广统一的“96333”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目前在陕西、宁夏、江苏、山东、重庆等省区已实现全覆盖。
然而,政策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政府监管能力有限。某地市场监督管理局数据显示,该市有特种设备超19万台(套),但持相关资格证书的专职监管人员仅35人,监管力量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业主、物业、维保单位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责任不清等问题,导致电梯维修和更换难以推进。
成功案例提供借鉴
在解决高龄电梯问题上,上海古北五金小区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该小区建于1994年,共有25台高龄电梯需要更换。小区通过党建引领,搭建议事协商平台,邀请业委会、物业、热心业主和居民代表共同讨论解决方案。最终,小区分三批有序更换电梯,第一批6台电梯的更换历时一年半,第二批8台仅用半年多时间,第三批9台电梯也即将完成施工。
在资金方面,小区充分利用维修基金和公共收益,无需额外向业主筹措资金。同时,物业免收电梯更换管理费,并在施工期间为居民提供各项生活保障服务,如帮助老人送水、快递和助老餐等,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共同守护安全出行
高龄电梯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物业、业主等多方共同努力。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率;物业要严格落实维保责任,提高服务质量;业主则应积极参与小区事务,共同维护电梯安全。
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为电梯安全管理提供了新思路。例如,上海的电梯远程监测装置能自动发现近7成的电梯困人事件,杭州的“一梯一码”系统可实时定位并上传维保记录,这些创新手段有助于提前预警和预防故障发生。
随着我国电梯老龄化趋势加剧,高龄电梯的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课题。只有各方携手合作,才能为居民打造一个安全、便捷的出行环境。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高龄电梯装上“安全锁”,为社区生活增添更多安心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