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林:生态保护的秘密武器
中国竹林:生态保护的秘密武器
中国被誉为“竹子王国”,拥有丰富的竹资源。竹林不仅能够释放大量氧气、吸收二氧化碳,还能有效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此外,竹子生长速度快,具有超强的繁衍能力和生命力,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竹产业的蓬勃发展,竹类资源的管理利用和技术创新越来越走向世界前列,成为绿色发展的典范。
竹林的生态功能
竹林在生态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竹林具有显著的碳汇功能。竹子生长速度快,光合作用强,能够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据研究,一公顷竹林一年可吸收约5吨二氧化碳,是普通树林的1.5倍。同时,竹林还能释放大量氧气,一公顷竹林一年可释放约35吨氧气,为改善空气质量做出贡献。
其次,竹林在水土保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竹子根系发达,能够深入土壤,形成密集的根网结构。这种根系结构不仅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还能提高土壤的渗透性,减少地表径流。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竹林的水土保持作用尤为显著,有助于预防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此外,竹林还是许多动植物的栖息地,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竹林为鸟类、昆虫和其他小型动物提供了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同时也为一些珍稀植物提供了生长环境。在一些地区,竹林还是大熊猫等濒危物种的重要栖息地。
中国竹林资源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竹子种类最多、竹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中国竹类植物高达837种,竹林面积早在2021年就已达到756.27万公顷,占森林面积的3.31%。中华民族也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利用竹子的民族,竹子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上一直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并深深地影响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产生活。
竹林保护与利用的实践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拥有100万亩竹林,竹产业是安吉的传统优势产业,事关民生实事、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对加快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由于受市场发展预期不足、产业断链风险严峻、经营理念创新匮乏、毛竹综合利用率不高等因素影响,安吉面临竹产业转移风口期。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安吉竹产业实现了从卖原竹向进原竹、从用竹杆向用全竹、从物理利用向生化利用、从单纯加工向链式经营的4次转变,基本实现全竹利用和高效利用,跨入了现代竹工业化利用新阶段,成为全国竹加工制造业的集群地,被授予“中国竹地板之都”“全国竹凉席之都”“中国竹纤维产业名城”等称号。
目前,安吉县竹加工企业数量近1000家。2023年全县竹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80.28亿元,同比增长8.65%,产品出口至美国、日本、荷兰、法国等30多个国家。目前安吉竹产品涵盖竹质结构材、装饰材料、日用品、工艺品、纤维制品、化学加工材料、竹笋食品、加工机械等8大系列3000余个品种。
创新驱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安吉县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安吉县重点招引高值化、高利用率的项目或者行业内的头部企业,从源头上提高竹材消耗量和综合利用率。同时,鼓励现有产品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如笋制品向预制菜转型、竹筷向竹餐包转型等。此外,安吉县还优化了竹产业“亩均考核”细则,将竹产业富民效应、原料消耗、碳排放指标等多要素纳入考核指标。
在科技创新方面,安吉县依托国家竹产业研究院等平台,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出题+院校解题+平台孵化”的工作机制。通过举办竹产业高峰论坛等活动,持续提升企业及合作社经营思维。同时,加大竹产业技改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企业生产工艺机械化、自动化改造。
在要素保障方面,安吉县摸清竹产业环保、土地等要素指标家底,构建竹产业所需要素指标库。由国资公司出资控股、龙头企业参与运营的形式,建设竹产业初级加工产业园,集中供热、蒸煮、碳化等,重点布局杭垓镇竹材初级加工、孝源街道竹笋初级加工,鼓励优质的小、散初加工企业腾笼换鸟、集中入园,贯通竹产业三级加工体系。
在共同富裕方面,安吉县依托竹林碳汇项目,加快推动毛竹林资源集中经营、统一销售。发布毛竹销售指导价,推动精深加工企业与“两山公司”、合作社等签订毛竹(笋)供销协议,加快安吉县119家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为全国订单林业改革贡献安吉案例、安吉经验。
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尽管中国在竹林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竹林病害问题日益突出,真菌性病害严重影响竹林健康。此外,部分地区存在产业断链风险,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面对这些挑战,中国正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竹林病害监测与治理,推动竹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竹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竹林作为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作为竹资源大国,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不仅能够保护生态环境,还能推动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未来,随着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的不断加强,竹林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