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5个肝脏“红灯”信号!做对这一件事,肝脏更健康
警惕5个肝脏“红灯”信号!做对这一件事,肝脏更健康
2024年3月18日是第24个“全国爱肝日”,主题为“早防早筛,远离肝硬化”。肝脏作为人体内最大的实体器官,被誉为“超级工厂”,在体内承担着解毒、代谢、分泌胆汁等多种重要功能。然而,肝脏也是唯一没有痛感神经的器官,这使得它在受损时往往难以及时察觉。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肝脏的功能、预警信号、常见病因及预防措施,帮助您更好地关爱肝脏健康。
唯一“不喊疼”的器官
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作为体内最大的实体器官,其主要功能包括:进行糖的分解、储存糖原;参与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激素的代谢;解毒;分泌胆汁;合成凝血因子;调节血容量及水电解质平衡;产生热量以及具有吞噬、防御机能等。
最特别的是,肝脏是唯一没有痛感神经的器官。正由于它缺少末梢神经,所以无论它累成怎么样,它也从不呻吟叫苦,也不会喊痛。而且,它还拥有强大的代偿能力和再生能力,只要有30%肝组织起作用就可以维持正常生活。这也是人们经常忽略它健康状况的根本原因。肝癌一发现,往往就是晚期也因如此。
虽说沉默,受伤时仍会亮起的“红灯”
虽然“劳模”肝脏总是默默奉献,但当它察觉自己已有不妥时,也会努力向我们求助。这些“红灯”亮起时,肝脏已向你发出警示!
- 食欲不振:肝脏作为消化器官,如果出现受损往往会导致消化不好,严重时会出现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
- 易疲劳:肝脏受损造成食欲不振与消化吸收受阻,人体就会出现容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头晕耳鸣等现象。
- 身上出现蜘蛛痣和肝掌:部分肝硬化患者会出现蜘蛛痣和肝掌,蜘蛛痣常见于面部、颈部、前胸、后背等部位,肝掌则常出现在手掌两侧。
- 黄疸和皮肤瘙痒:肝脏出现问题会导致肝细胞破坏,胆红素代谢出现异常,引起黄疸,通常表现在眼睛、皮肤、尿液等发黄;部分病人因为胆汁酸盐在皮肤沉积引起瘙痒。
- 出血:肝脏出现异常会造成凝血因子合成异常,导致牙龈、鼻子、子宫等出现出血症状。
鲜活的肝,是这样逐步“身受重伤”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坚强如肝,不会一下子就倒下,频频亮起“红灯”,却没法得到我们的回应。它变可能在长期“暴击”后,逐步“身负重伤”——脂肪肝、肝炎、甚至演变为肝硬化、肝癌……
肝硬化的众多成因中,在我国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主。病毒性肝炎发展成为肝硬化的时间相差很大,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不等,这主要与肝炎的活动程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慢性肝炎发展到肝硬化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如果肝炎活动较重,反复出现转氨酶升高和黄疸,10年左右就可以发展到肝硬化;病情较严重者,3-5年便可发展到肝硬化……
别让肝受伤,管住嘴,尤其不能碰“它”
预防肝硬化,要从日常生活习惯抓起,除了规律作息,“管住嘴”非常重要。
- 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患者应该以软食、易消化的饮食为主,冷硬的食品和狼吞虎咽的进食方式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 伴有腹水的患者,应限制盐的摄入,有助于加快腹水的消退;
- 伴有肝脑病的患者,应避免一次摄入大量蛋白质,以免诱发肝脑病;
- 酒精肝硬化患者,忌酒是所有治疗的前提,如果不忌酒,不可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同时,由于肝硬化患者免疫力较低,如果进食不干净的食物,容易诱发感染,从而加重病情。
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能乱吃药。药物的使用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勿乱服药,慎用保健品。
特别提醒:擅自停药肝脏“更受伤”
正如上文所讲,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引发肝硬化的主因之一,远离肝硬化,关键在于远离乙肝、规范治疗乙肝。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凌云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感染性疾病,而慢性乙型肝炎则是由HBV感染引起。虽然目前慢性乙型肝炎尚不能完全根治,但规范的治疗对于控制疾病进展、减少(急性肝衰竭、肝癌、肝硬化等)并发症以及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口服抗乙肝病毒药物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最常见的治疗方式。在不同的病情阶段,医生会开具不同的抗乙肝病毒药物来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的炎症和损伤。
在接受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药物,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用法等。擅自停药,不但会影响治疗效果,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急性肝衰竭。
爱护肝脏,就是爱护我们生命的“发动机”。好好生活,让它继续为我们“加油打气”。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