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灌汤包:千年古都的“液体黄金”
开封灌汤包:千年古都的“液体黄金”
开封灌汤包,这道源自北宋的美食,历经千年沧桑,依然在开封的大街小巷飘香。作为河南三大名吃之一,它不仅是一种简单的面点,更凝结着中原饮食文化的精髓。
千年传承的历史渊源
开封灌汤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最早出现在东京(今开封)的72家正店之一——王楼,当时的名称是“山洞梅花包子”。到了南宋,这种美食流传至民间,改名为“灌浆馒头”。真正让开封灌汤包发扬光大的是民国时期的黄继善。他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对选料和工艺进行了革新:选用猪后腿肉作为馅料,改进和面方法,将大笼蒸制改为小笼蒸制,每笼15个,就笼上桌,现吃现蒸。这些创新使得包子皮更薄,汤汁更丰富,味道更鲜美。2007年,开封第一楼小笼灌汤包子制作技艺更是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精湛的制作工艺
开封灌汤包的制作工艺堪称一绝。首先,选用优质高筋面粉,经过“三软三硬”的特殊和面方法,使面皮既薄又韧。馅料则选用新鲜猪后腿肉,配以特制的调味料和高汤。最关键的是汤汁的制作:将猪皮和老母鸡熬制成浓汤,冷却后切成小丁,混入馅料中。这样,当包子蒸制时,皮冻融化成汤,形成独特的“灌汤”效果。
独特的口感体验
开封灌汤包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其“皮薄馅大、灌汤流油、软嫩鲜香、肥而不腻”的特点。轻轻咬开薄如蝉翼的面皮,鲜美的汤汁立刻涌入口中,紧接着是鲜嫩的肉馅,层次分明,口感丰富。这种“一包三吃”——面皮、馅料、汤汁的完美结合,让每一口都充满惊喜。
与上海灌汤包的对比
提到灌汤包,很多人会想到上海南翔小笼包。两者虽然都以汤汁丰富著称,但各有特色。开封灌汤包更注重汤汁的浓郁和肉馅的鲜美,皮薄但韧性十足,能提起不破;而上海灌汤包则强调皮的透明度和汤汁的鲜美,通常搭配醋食用。开封灌汤包的汤汁是用猪骨和老母鸡慢火熬制,味道更加醇厚;上海灌汤包的汤汁则更偏向于清鲜,常带有蟹粉的香气。
推荐店铺及品尝体验
在开封,想要品尝正宗的灌汤包,以下几家老字号不容错过:
宋园灌汤小笼包:位于黄河大街星光天地对面,以皮最薄著称,十八元十个,灌汤包的皮特别薄,用筷子提起来也不会破,满满的汁水肉眼可见,皮吃起来口感很软糯,味道感觉稍微有一点点淡,但没有那种猪肉的腥味,可见肉还是蛮新鲜的,总的来说很好吃。
十里香灌汤包:滨河路东段63号,十八块钱八个,个头很大,现包现蒸,一定要趁热吃,不然可能会粘笼屉,容易破掉。汤包整体来说皮薄、汤足、味浓,确实很好吃。
禾源灌汤包:大王屯东街与魏都路交叉口西北角,十八块钱一笼,个头和前两家感觉差不多。汤包也是现包现蒸的,里面的肉馅很新鲜,皮的薄厚程度也刚刚好,一口下去汤汁四溢,就是空口吃多了会稍微有点腻,蘸点醋和辣椒别有一番风味。
闫记灌汤包:西关北街84号,十八块钱一笼,一进门就能看到几个阿姨在马不停蹄的包,因为人很多,又都是现包现蒸的,所以上的速度稍微有点慢。灌汤包皮薄馅足,总体来说不是特别油腻,也没有南方灌汤包的那种甜味,真的很鲜美。
第一楼:夷山大街与大梁路交叉口北100米路西,二十五元十个,价格算是蛮贵的,灌汤包个头不算小,但汤汁不是很多,吃起来稍微有点干巴,不知道是不是现包的。
东东早餐店:劳动路北段苹果园,小笼灌汤包五元六个,价格真的很实惠,灌汤包虽然从外形上面看着不如大店,但味道确实还是很不错的,汁水充盈且鲜美,就是他家的辣椒稍微有点辣,不能吃辣的朋友要少放一点。
小笼灌汤包:西蔡屯新村A区,六元六个,性价比也是蛮高的,听朋友说灌汤包要提起像灯笼,皮薄筋道、灌汤流油才正宗,他家这几点基本上都符合,一口气吃了一笼也不感觉腻,要不是胃口小,必须再来一笼。
常记罐汤小笼包:县街小学附近,十块钱十二个,个头还挺大的,看起来晶莹剔透的,有点广式虾饺皇的感觉。应该也是现包现蒸的,吃着肉馅很新鲜,汁水虽然不是特别多,但还是蛮鲜美的,再来上一碗免费的玉米羹,吃完饱的不行。
军君罐汤小笼包:西蔡屯新村C区1排10号,也是六元一笼,能看到都是手工现包的,皮很薄,汁水也比较多,吃起来鲜美不腻,蘸着辣椒醋特别好吃。
品尝开封灌汤包的最佳方式是:先用筷子轻轻夹起,蘸少许醋,然后咬一小口,让汤汁缓缓流出,最后慢慢品尝肉馅的鲜美与皮的细腻。这种“先开窗,后喝汤,再满口香”的吃法,才能真正领略开封灌汤包的魅力。
开封灌汤包,这道承载千年历史的美食,不仅是开封人的骄傲,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颗明珠。无论是街头小店还是百年老店,每一笼灌汤包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每一口都是对传统工艺的致敬。来开封,一定要品尝这道被誉为“舌尖上的液体黄金”的美食,感受千年古都的饮食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