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龙:一把剪刀,剪出非遗魅力
胡大龙:一把剪刀,剪出非遗魅力
春节期间,73岁的胡大龙比退休前还要忙碌。作为绍兴市上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每天的行程都排得满满当当:走进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展示非遗剪纸之美,在非遗馆教孩子们剪纸,还在游船上向外国游客展示中国剪纸艺术。
从十六七岁开始接触剪纸至今,胡大龙已经与这门传统艺术结缘50余载,创作了万余件作品。花鸟虫鱼、人物生肖、民间故事、山水风情,都成了他的创作素材。其中,一幅名为“365个祝福”的作品尤为特别:365个“福”字字字相连,他花费50多个小时才完成剪刻。
在教学中,胡大龙非常注重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他会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比如,小孩子们喜欢剪“春天来了”四个字,而上了年纪的老人则更倾向于“福禄寿禧”等喜庆主题。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他还自创了“两刀一喜”的快速剪法,这种创新让老人们也能轻松学会剪“囍”字。
在上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胡大龙正在给孩子们上剪纸课。他手把手教孩子们如何折叠纸张、如何运剪。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就在剪刀下诞生了。来自澳大利亚的游客基思惊叹道:“这把剪刀一定有高科技!”在胡大龙的指导下,外国游客们也跃跃欲试,想要体验这门神奇的中国传统技艺。
“春节”申遗成功后,胡大龙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他不仅在本地传授剪纸技艺,还通过游船这个流动的课堂,向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他看来,剪纸艺术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过年期间,这里还有好几堂我的剪纸课。”胡大龙笑着说。他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春节期间的行程:正月里,除了要去“漫游娥江”游船上教游客们剪纸,还要去上虞非遗馆给孩子们上课,期间,还要穿插着参加一些迎春活动。
“忙归忙,传播非遗总是很踏实。”胡大龙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更多人了解和爱上这门传统艺术,让剪纸这门古老的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