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过春节的那些有趣习俗你知道吗?
古人过春节的那些有趣习俗你知道吗?
“年”是一种传说中的怪兽,每到寒冬将尽、新春来临之际,便会从深山或海底出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为了驱赶“年”兽,人们会在大年初一清晨开门后先燃放爆竹,随后穿新衣向长辈拜年并收压岁钱。这个传说,正是古代春节习俗的起源之一。
送旧迎新的仪式感
腊八:年的前奏
“老婆老婆你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华北地区的歌谣道出了腊八节作为年节前奏的重要性。腊八节在农历十二月初八,人们会煮腊八粥,这种粥不仅是一种美食,更凝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腊八粥的食材都有其独特的寓意:桂圆象征富贵团圆,百合象征百事和睦,红枣、花生寓意早生贵子,莲子心象征恩爱连心,核桃表示合合美美,桔脯、栗子则象征大吉大利。
小年送灶神:甜蜜的告别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小年,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灶。灶神,又称灶王爷或司命,是古代中国家庭中最重要的神灵之一。人们会用酒糟涂抹灶门,称为“醉司命”,还会供奉灶糖,祈祷“辛甘臭辣,灶君莫言”。这种黏度极高的糖,不仅粘住了灶神的嘴,也甜了灶神的心,希望他能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
扫尘:洁净迎新
送走灶王爷后,人们就开始清扫房屋,准备迎接新年。这种清扫不仅仅是卫生行为,更是一种空间净化仪式,象征着辞旧迎新。人们会将屋内上下、四壁角落、柜顶柜底都打扫干净,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
备办年节食品:年的味道
年节食品最能体现民俗的统一性与地方性。全国共享的传统食品是年糕,过年吃年糕,意味年年俱高,祈求一年更比一年好。此外,还有屠苏酒、春饼、饺子、汤圆等特色饮食,每一种都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新年的仪式感
爆竹迎年:新年的第一声
除夕夜,人们会通宵守岁,等待鸡鸣。一旦雄鸡报晓,人们就会燃放爆竹,开门迎年。这种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一直延续至今。山东蓬莱和江苏震泽镇等地都有详细的迎年接神仪式,包括摆香案、供品,进酒降神等。
祭拜祖先:家族的纽带
年节期间,祖先与家人同在。在新年降临时要特别祭拜。元正之日,汉代人一家大小“洁祀祖迩”,然后,全家列坐于先祖牌位前,庆贺新年。六朝人元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明清以后,由于宗法观念的兴起,祭拜祖先重新成为新年仪式的重要环节。
拜年庆贺:社会的和谐
拜年庆贺是传统社会普遍的新年仪式。在朝廷,元日举行盛大朝会,皇帝接受文武百官朝贺。在民间,人们按照一定的规矩与次序进行拜年,先拜神灵、次拜祖先,再拜长辈、尊辈,然后家内成员互拜。这种礼仪体现了中国人尊祖敬亲、和睦相处的美德。
着新衣、戴花胜:焕然一新
进入新年之际,人们会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象征着进入新的生命旅程。古代有戴胜的习俗,人们会用乌金纸做成蝴蝶、蚂蚱等形状,大如掌,小如钱,称为“闹嚷嚷”。这种身体的新打扮与门户的新装饰都体现了中国人重视新年的更新意识。
饮春酒:祈福祛邪
酒是新年仪式中的重要饮品。从汉代开始,新年饮酒规矩从年龄小的开始,“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新年饮酒的仪式意义十分明显。明清以来,新年饮酒成为社交与生活娱乐方式,仪式意义减少。
地方特色:海南的独特年俗
海南的春节习俗既与中原一脉相承,又有着独特的海岛风情。
钉赤口:消弭口舌之灾
初三被称为“赤口日”或“禁口”,在海南某些地方也叫“封年”。人们会在门上贴上驱赶“赤口”煞气的纸条,称为“钉赤口”。在定安地区,人们还会吃芥包饭(现在普遍用生菜叶来包饭),谓芥包饭有“银包金”之意,食之“以弭口舌之灾也”。
荡秋千:男女有别的乐趣
大年初六搭秋千、荡秋千,也是海南地区的一种古老习俗。古时海南人搭秋千也有讲究,男女有别,分为“女秋”和“男秋”,秋千的结构、玩法各有不同,有些地方有竞赛秋千的游戏。搭建秋千的时辰也有讲究,要在晚上搭建。
元宵特色:无馅的“元宵”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这一天也称“上元节”,在海南俗称“小年”,过了“小年”春节才真正结束。海南部分地区制作“元宵”,只用糯米搓成丸,其中不放馅,再用红糖水煮浸,制成即可祭祀祖先、馈赠亲友或供家人食用。
古代春节的习俗丰富多彩,既有全国性的传统,又有地方特色的创新。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时间的感知和对生活的期待,更凝聚了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和睦相处的美德。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习俗已经简化或消失,但它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仍然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