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山塘:白居易与乾隆的诗画世界
七里山塘:白居易与乾隆的诗画世界
“一条山塘街,半部姑苏史。”这句流传已久的民谚,道出了七里山塘在苏州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京杭大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苏州的繁华与风雅,很大程度上都凝结在这条始建于唐代的古街上。
白居易的政绩与诗情
公元825年,唐代诗人白居易从杭州调任苏州刺史。面对苏州水陆交通不便的状况,他决定开凿一条从阊门通往虎丘的河道,同时在河北岸修建道路,这就是后来被誉为“姑苏第一名街”的山塘街。这条全长3829.6米的街道,不仅改善了当地的交通状况,更成为了苏州城西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苏州任职期间,白居易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武丘寺路》(即今日的山塘街)最为著名:“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这首诗生动描绘了山塘街的繁华景象,也寄托了白居易对苏州的美好祝愿。
然而,白居易在苏州的时光并不长。54岁的他,对仕途已感疲惫,渴望归隐。这种心境在他的《白云泉》中表露无遗:“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诗中流露出的淡泊与超脱,正是他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
乾隆的江南梦
时间跨越近千年,另一位对山塘街情有独钟的帝王出现了——乾隆皇帝。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南巡至苏州,被七里山塘的美景深深吸引,御笔题写了“山塘寻胜”。他对山塘街的喜爱甚至延续到了北京,在颐和园后湖仿照七里山塘修建了苏州街,以寄托对江南水乡的思念。
乾隆帝多次访问山塘街,每次都留下诗篇。其中《山塘策马》最为著名:“山塘策马揽山归,澹荡韶春鞭漫挥。烘受朝睛花蕊绽,润含夜雨麦苗肥。曰游曰豫所无逸,乐水乐山亦静机。更喜吴民还易教,重来歌舞较前稀。”这首诗展现了乾隆帝在山塘街策马游玩时的愉悦心情,也体现了他对江南风土人情的喜爱。
现代演绎:诗画中的山塘
2024年七夕期间,一场名为《名人名园名诗》的特别节目在山塘街上演,将白居易和乾隆的故事以全新的方式呈现给世人。节目采用电影与戏剧的手法,通过情景演绎的方式,再现了两位帝王与山塘街的不解之缘。
节目中,媒体人欧阳夏丹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展开了一场关于“七里山塘的魅力”的对话。当他们站在山塘寻胜碑前,欧阳夏丹问道:“每个人来山塘寻胜,那么,白居易寻的是什么?苏轼寻的是什么?皇帝和普通百姓寻的又是什么?我们寻的又是什么?”郦波的回答引人深思:“真正的人间胜景,都在人的精神当中。”
诗意与精神的传承
七里山塘街不仅是白居易和乾隆的诗画,更是历代文人墨客的精神寄托。从唐代的韦应物、刘禹锡,到宋代的苏轼,再到近现代的柳亚子,无数文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和诗篇。正如郦波教授所说:“唐代诗歌为什么大胜?在魏晋南北朝长达四百年的黑暗期过去后,人的精神重新振作起来,士大夫和知识分子重塑了一套价值、信仰。”
如今的七里山塘街,依然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街道两旁,古迹众多:阊门、白居易纪念馆、乾隆御碑亭、玉涵堂、古戏台……每一步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与繁华。而那些流传至今的诗词,更是让这条古街充满了诗意与韵味。
“真正的人间胜景,都在人的精神当中。”这句话,或许正是七里山塘街千年不衰的秘诀。它不仅是苏州的地理坐标,更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诗词与现实共鸣,共同谱写出一曲跨越千年的文化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