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峪惨案纪念馆:红色记忆永不褪色
潘家峪惨案纪念馆:红色记忆永不褪色
1941年1月25日,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潘家峪村遭遇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3000多名日军和伪军包围村庄,将1500多名村民集中到西大坑后又驱赶到潘家大院,用机枪射杀并纵火焚烧,共杀害1230人(包括658名妇女儿童),烧毁房屋1235间,23户被灭绝,96人受伤。
为铭记这段惨痛的历史,1999年,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在惨案发生地建成。纪念馆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火石营镇潘家峪村中部,总投资412.8万元,占地面积4.5亩,建筑面积1246平方米。整个建筑为灰白色的二层楼房,朴实大方,庄严肃穆。
纪念馆采用不对称布局,主入口设在道路一侧,墙上书有原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将军题写的“潘家峪惨案纪念馆”馆名。馆内通过文字、图片、雕塑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示了惨案发生的历史背景及潘家峪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潘家峪惨案纪念馆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学习参观。1995年,纪念馆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国家命名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24年,被中共唐山市委党史研究室命名为首批唐山市“党史学习教育示范点”。
潘家峪惨案纪念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唐山学院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探峪丰农,以红载路”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潘家峪村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致力于以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科技普及,探索“红色+绿色”的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调研、参观革命遗址、宣传农业科普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农村的发展现状与乡村治理的实际情况。团队成员们结合自身专业背景,提出了以“红色资源”带动“绿色”经济的宣传模式,致力于提高农作效率,以人工智能辅助农业耕作,设计助于耕作的新型机器人。
潘家峪惨案纪念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同时也激励着新一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