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花架子》玩转谐音梗,春晚小品里的语言艺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花架子》玩转谐音梗,春晚小品里的语言艺术

引用
网易
9
来源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N1GJG600552M0MJ.html
2.
https://new.qq.com/rain/a/20250129A0215S00
3.
https://m.163.com/dy/article/JN1GJG600552M0MJ.html
4.
https://h5.video.weibo.com/show/1034:5127913863839746?entry=thirdapp&wm=90154_90001&luicode=10000360&lfid=ucneirong_9999_0001&launchid=10000360-ucneirong_9999_0001
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N2VF5M60519QIKK.html
6.
https://i.ifeng.com/c/8fG0Lvxb4rc
7.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4QFaetEZW/
8.
https://www.leledoc.com/doc-5383.html
9.
https://k.sina.cn/article_1720962692_6693ce8402002rgn0.html?cre=tianyi&from=news&loc=14&mod=wnews&pos=3&r=0&rfunc=70&subch=onews&tj=cxvertical_wap_wnews&tr=12&vt=4

2025年央视春晚小品《花架子》火遍全网,不仅因为其辛辣的讽刺和贴近生活的剧情,更因为其中巧妙运用的谐音梗,让观众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引发了对基层工作形式主义的深思。

01

花架子的“真材实料”

《花架子》由王宏坤、尚大庆、张海燕、李川和孙仲秋联袂出演,讲述了一位镇长在基层调研时发现,自己下达的命令在传达过程中被层层加码,最终变成了真正的“面子工程”。小品通过一系列荒诞的情节,展现了基层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

02

谐音梗里的“笑”果

小品中最出彩的部分莫过于各种谐音梗的运用。比如,当镇长要求商户在玻璃脏时擦拭,指令传达到商户却变成了“每天擦一次”;又如饭店被迫将名字“旺财”改为英文名“WC”,引发笑点的同时也揭示了问题的荒谬。

这些谐音梗的运用,不仅让小品更加生动有趣,也巧妙地讽刺了基层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正如一位网友所说:“这个小品是懂谐音梗的!”

03

小品里的“大道理”

《花架子》虽然是一部喜剧小品,但其中蕴含的深意却不容忽视。小品通过讽刺基层干部在执行上级要求时层层加码的现象,揭示了形式主义对基层工作的危害。

正如中纪委网站评论指出的那样,小品中的讽刺和批评旨在提醒我们的工作要务实,避免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真正为群众服务。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了作品的深度。

04

谐音梗的“老传统”

其实,在春晚历史上,谐音梗的运用早已屡见不鲜。比如在2025年春晚的机器人节目中,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就巧妙地运用了“福兮”谐音“伏羲”的梗,让观众眼前一亮。

而《花架子》中的谐音梗运用,更是将这一传统发挥到了极致。通过巧妙的语言艺术,小品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欢乐,也传递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05

创新与不足

虽然《花架子》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但也有人指出,小品在创新方面还有待提高。有观众认为,相比赵本山的经典作品《三鞭子》,《花架子》在角色设定、冲突和讽刺力度上都显得略逊一筹。

但不可否认的是,《花架子》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和贴近生活的剧情,成功地引发了观众的共鸣。正如一位网友所说:“这个小品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基层工作的经历,真是太真实了!”

06

结语

《花架子》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巧妙运用的谐音梗,更在于其对基层工作形式主义的深刻讽刺。这部小品让我们看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也让我们思考如何让基层工作更加务实高效。相信在未来的春晚舞台上,我们还能看到更多像《花架子》这样既有笑点又有深意的优秀作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