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帕金森病日:冻结步态治疗迎来新突破
世界帕金森病日:冻结步态治疗迎来新突破
4月11日是第28个世界帕金森病日,全球医学界都在关注这一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神经系统疾病。在近期举办的帕金森病科普宣教活动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陈伟教授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通过可穿戴传感器技术和红外摄像头,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冻结步态,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断和干预方案。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人群的帕金森病患病率约为1.7%,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攀升。在众多症状中,冻结步态是最令患者困扰的问题之一。它表现为在行走时突然无法迈步,膝盖颤抖,步伐缓慢或完全运动不能,持续时间从几秒到几十秒不等。这种症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行动能力,还大大增加了跌倒的风险。
冻结步态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大脑多个区域的神经功能障碍。目前认为,它可能与基底节、小脑等运动控制中枢的功能异常有关。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对外部感觉输入和认知控制的依赖增加,步态控制中的干扰风险也随之升高,从而引发冻结步态的频繁发作。
近年来,一种名为“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的新型治疗方法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这种训练通过同时进行认知任务和运动任务,促进大脑和肌肉之间的互动,从而改善步态控制。研究显示,这种训练可以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平衡能力和步态冻结的客观体验。
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的原理在于,通过运动过程中骨骼肌分泌的肌动蛋白因子穿过血脑屏障,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产生,进而增强神经发生、记忆和学习能力。这种训练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认知任务和运动任务,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虽然目前尚无根治帕金森病的方法,但这些新发现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早期识别和科学干预,可以有效延缓病情进展,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让我们共同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研究成果能够转化为临床实践,为帕金森病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