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爽谈懂事孩子:长大后心理问题多
郑爽谈懂事孩子:长大后心理问题多
2020年,在综艺节目《奇妙小森林》中,演员郑爽分享了自己对懂事孩子的看法:“我希望他们能够快乐的成长,因为我小的时候其实是很早就懂事的性格,就是因为太早懂事,所以就从小要求自己很多。”她指出,懂事的孩子往往因为过早压抑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在成年后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这种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提醒家长们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要过分强调“懂事”。
懂事背后的自卑
“懂事的孩子,背后是深深的自卑。”这句看似矛盾的话,道出了许多人心中的隐痛。在社会普遍赞赏“懂事”的同时,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
心理学研究表明,懂事的孩子往往过分在意别人的感受,让别人觉得舒服是他们讨好他人的唯一方式。他们从小就会察言观色,擅长从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去分析大人的情绪。在合适的时间,永远都只做合适的事,压制自己的欲望,顺应大人的想法。
这种“懂事”会形成一种生存不易的证明,即使长大后环境安全,但内心的审判之眼已经形成,会继续影响他们的行为选择。他们总是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去迎合他人的期待,这种长期的自我压抑,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社会的两难困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声哭闹,而另一个孩子却安静地坐在一旁,不吵不闹。大多数成年人会更倾向于喜欢后者,称其为“懂事”。然而,这种“懂事”真的值得我们去追求吗?
有观点认为,懂事的孩子失去了童年的纯真和快乐,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他们这个年纪的责任。他们失去了尝试和犯错的机会,失去了表达真实自我的勇气。从长远来看,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但也有人指出,懂事的孩子往往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更高的情商,他们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帮助。在现实社会中,这种能力往往能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案例:震区少年的懂事
2025年1月,西藏定日县发生地震。在灾区,一个少年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他奶奶用的药不够了,但是又不太愿意麻烦大家。”这个细节让记者心疼不已。这个少年的懂事,让人心疼。
在灾区,像这样的感人瞬间还有很多。孩子们在困难面前表现出了超乎年龄的成熟和懂事,他们不哭不闹,尽量不给大人添麻烦。这种懂事,让人既感动又心疼。
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呢?专家建议,父母应该在培养孩子责任感的同时,保护他们的童真和心理健康。
培养独处能力:安全感不是依赖感,孩子需要学会独处。父母可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自己待在房间里,让他们学会独立。
适度满足需求:要人为地制定一些界限,不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让孩子明白,获得某种东西并不取决于他的欲望,而是取决于他的能力。
正确对待缺陷:如果孩子和别的孩子不同,比如孩子太胖了,耳朵形状有问题,或者性格与行为很偏激,家长一定不要否认这些事实,而是积极和他讨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者接受现实。
批评对事不对人:在批评孩子时,要针对具体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避免使用伤害性的语言,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鼓励表达自我:与人沟通是能力,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更是一种能力,尤其男孩子,需要父亲正确的引导,积极的及时的说出自己心里的话,会避免做出一些阴暗的事情,不及时控制、避免,他会更可怕的延续下去。
强调感恩之心:让孩子明白,亲情友情,感官享受,强化这些“获得”,让他在享受的时候知道自己是在享受。强化他的认识:我拥有很多,我现有的东西很珍贵。必须让他知道这些亲人们对他的好,不是应该的,不是必须的,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欠谁的,给他的爱,是大人们的负责任,他必须懂得感恩。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作为父母和教育者,我们的责任不是塑造一个“完美”的孩子,而是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独立的人。让我们重新思考“懂事”的含义,给予孩子们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