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忠将军:枣宜会战中的最后时刻
张自忠将军:枣宜会战中的最后时刻
1940年5月16日,湖北宜城南瓜店,一场惨烈的战斗正在进行。中国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正率领着他的部队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在日军的重重包围下,张自忠身中数弹,但仍坚持指挥战斗。最后,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他与仅存的十几名手枪队员发起最后一次冲锋,壮烈牺牲在战场上。
张自忠,这位出生于山东临清的将军,自幼便深受忠孝仁义的传统文化熏陶。从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毕业后,他秘密加入中国同盟会,投身民主革命运动。在军阀混战时期,张自忠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意志,从一名普通士兵逐渐晋升为冯玉祥部下的重要将领。在长城会战、台儿庄战役等重大战役中,他屡立战功,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和无畏的战斗精神。
1940年5月,日军为了迅速解决“中国事变”,在实行政治诱降的同时,辅之以军事压力,发动了旨在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运输线的枣宜会战。日军投入了15万人的兵力,由第11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统一指挥,分三路向襄河东岸的第五战区部队发动大规模进攻。
张自忠率领的第三十三集团军,作为第五战区右翼兵团,肩负着保卫襄河河防和大洪山的责任。面对日军的进攻计划,张自忠下令调整部署,命令河东各部队分头应对敌军,同时指示西岸部队做好出击准备。他亲自写信激励五十九军各师、团主官,鼓励他们勇敢杀敌,全心全意为国家报效。
在战斗中,张自忠身先士卒,多次冲破日军包围圈。然而,由于敌众我寡,张自忠所部最终被日军重兵包围。在弹尽粮绝、伤亡惨重的情况下,他与剩余的十几名手枪队员,冲出包围圈,向日军发起最后的冲锋,壮烈牺牲在战场上。
日军发现张自忠的遗体后,一名日本军官向他行了一个军礼,并命令军酒精将遗体擦洗干净,最后入棺,并且葬于陈家祠堂后面的土坡上,立一墓碑,上书:“支那大将张自忠之墓。”据说,张自忠战死后,日本人向他行礼,甚至在他的遗体运回后方之时,日军收到消息便下令停止空袭一日,避免伤到张自忠的骨骸。
张自忠将军的牺牲,不仅在中国国内引起巨大震动,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他被追授为陆军二级上将,成为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9月, 张自忠将军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张自忠将军的英勇事迹和高尚品格,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上,激励着后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