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为使孩子们不会变成“失去民族性”的中国人,宋庆龄的父母做了这样的选择……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为使孩子们不会变成“失去民族性”的中国人,宋庆龄的父母做了这样的选择……

引用
网易
1.
https://3g.163.com/news/article/J7Q7UUO30514BCNC.html

宋庆龄,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革命家。她的童年生活和家庭教育对其后来的人生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带您走进宋庆龄的童年世界,了解她如何在父母的精心培育下,成长为一位坚定的革命者。


宋庆龄全家在上海合影

1893年1月27日,清光绪十八年十二月初十,纷纷扬扬的雪花不停地飘落,上海全城银装素裹。就在这一天,一个可爱的女婴,在上海虹口美租界有恒路628号C(今东余杭路530号),跟纷乱的雪花一起,在纷乱的世界坠地。

这个跟雪花一样纯洁而柔嫩的孩子,给风雪呼啸的人间带来了新的希冀。父亲宋嘉树(1861-1918)迎来了他们的第二个女儿的降生,他激动地用英语夸奖说:“这是个雪孩子!”宋嘉树还为她起了个教名——Rosamonde(罗莎蒙德),以纪念恩人里考德牧师的女儿,他的知己好友罗莎蒙德·里考德。

宋庆龄出生的年代,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统治者的压榨,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对外国侵略势力和封建专制压迫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正在兴起。

宋庆龄的出生地上海,地处长江口,居东南水陆运输要冲,又是东西交通的枢纽。1843 年,上海作为“五口通商”之一正式开埠,成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桥头堡。上海成了帝国主义冒险家的乐园,也是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策源地之一。

父亲宋嘉树相信他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仁慈的上帝赐给他的宝贝,所以对他们都极为钟爱,有时甚至比较娇纵。这虽然使孩子们有些任性,但同时也使他们深信世上无难事,似乎大千世界的一切都可以听从他们的安排。

他还喜欢唱歌,是个很好的男中音。这对培养孩子们的音乐爱好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家里,宋嘉树晚间会给孩子们唱歌,有宗教歌曲,也有民歌和通俗歌曲,都是他在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和田纳西州时学来的。

宋庆龄直到八十高龄,在一天辛勤工作之余,作为休息,还常在卧室里一面弹钢琴,一面哼着小时候父亲唱的一些歌曲。现在,在上海和北京的宋庆龄故居中,就有她父亲留下来的歌曲书,比如《纳什维尔第一卫理公会教堂青年赞美诗集》《合唱及独唱歌曲集》。

宋嘉树常常向孩子们讲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曲折经历,讲述异域风情和奇闻逸事。父亲与命运抗争不怕艰难困苦不屈不挠的意志、不卑不亢谦虚自尊的精神,以及坚忍耐劳勇敢开拓的品质,使孩子们肃然起敬,也使他们对那个陌生的国度充满神往。他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以及对子女大胆和有远见的培养,都对宋庆龄思想和品格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使宋庆龄从小就深信孙中山的思想和事业的正义性。在这个意义上,宋嘉树是宋庆龄走上革命道路的启蒙者。

宋嘉树认为向发达国家学习是实现中国富强的一种手段。他牢牢记得自己当年偷偷从波士顿的那个小店逃出来的情景。当大女儿蔼龄出生的时候,他就决定自己的孩子不要遇到像他一样的困阻,要将男孩女孩一律看待,让他们接受教育,并送去留学。

母亲倪珪贞(1869-1931)是中国早期新式妇女的样板。幼年时读家塾,9岁入学校,15岁升入上海西门的裨文女学,18岁毕业。由于成绩优异,还留校任教一段时间。


宋庆龄与母亲

对于孩子的教育,倪珪贞采用的则是斯巴达式的教育,对孩子很严格,生气时要打孩子们的屁股。这个善良而极有主见的女人,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教导孩子们学习自我独立。当女子教育问题在中国刚刚被提出的时候,宋母就不仅决定把女儿都送进学堂,而且决定让她们将来都去留学。

宋母自己喜爱读书而不爱干家务活,却请来两位守寡的贫妇培养女孩子们从事家务劳动的本领,使她们生活上也能自立。她要求孩子们办事认真,并以身作则。她校对书馆出版的《圣经》时,就要求不出一个错字,因为任何差错在她看来都是对上帝的亵渎。她还禁止孩子们跳舞和玩上帝不喜欢的游戏。在孩子当中,她最宠爱美丽而富于幻想的庆龄。亲友们认为,庆龄很多脾气也像她的母亲。

宋家还有一个非正式的成员——保姆魏妈。给童年时代的宋庆龄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魏妈热爱孩子的善良心地。每天晚上,庆龄跟她的姐妹们讲完神怪故事,都会害怕得不敢睡觉。这时,魏妈就会偷偷地上楼来给她们做伴。如果孩子们有点伤风感冒,魏妈又会主动到宋父、宋母面前替他们请假。她会夸大其词地说:“着凉,咳嗽,不休息就会变成大病。请一天病假,总比缺一月一年的课好。”听到魏妈说得这样入情入理,宋父、宋母就会慷慨地让孩子们休息一天……

宋庆龄的童年是幸福和愉快的。她出生的时候,父亲宋嘉树已经辞去专任的教职,转而从事实业,家境渐好,日子慢慢富裕起来。坐落在有恒路的宋氏寓所是宋嘉树在事业渐获成功后,特意在上海虹口郊区农村买地自己设计建造的。

跟宋家正对的那栋楼房里,住着宋庆龄大姨妈一家。宋母遇到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爱到对面去找她的大姐——牛尚周夫人倪珪金商量。在倪家姐妹中,大姐是最有权威的人。宋庆龄晚年给亲友的信中,还亲切回忆起儿时跟表弟妹们隔着一条小弄堂窗对窗说话的情景。

9岁那年,庆龄用罗莎蒙德的英文名字进入中西女塾读书。和庆龄一起入学的还有小她4岁的妹妹美龄。4年前,姐姐蔼龄也进入这所学校读书。这是一所教会女校,学校离宋家不远。

中西女塾是1892年上海监理公会布道团团长林乐知创办的。为了纪念马克蒂耶(Mc Tyeire)主教,学校的英文名字为Mc Tyeire School。这是一所高级女子学校。在那上学的孩子,为在华外国人和中国上流家庭的女子。学校教育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西方文化素养的中国士子,以影响中国社会和政治生活。


宋庆龄在中西女塾读书期间,在学校排演话剧

宋庆龄从小爱动脑子,喜欢问问题,凡事喜欢寻根究底。随便什么问题,如果要她相信,她总要问个为什么。那时学校每星期三晚上都要请一些校外著名人士来学校主持讨论活动。庆龄常常大胆地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而美龄不对牧师的说教提出任何异议。

有一次,美龄生气地问庆龄:“为什么你对巴斯德·赖提出问题?难道你不相信他的话吗?”这件事,反映出两姐妹从小已见端倪的性格差异,说明庆龄从童年时代起,就喜爱思索,有追求真理的勇气。

宋庆龄还富于同情心,心肠很软。一次,她在学校里看见厨师宰鸭的情景,就跑开了,并为此哭了起来。从此,她在学校里再也不吃鸭子。一次上课,老师讲了《圣经》中的一个故事《饼和鱼的奇迹》。故事讲的是耶稣把所剩的几个饼和几条鱼祭天之后,分给了跟随他的几千人吃了。宋庆龄听了以后马上说,这不可能是真的,但她仍然愿意像基督教导的那样,为别人而活。

宋庆龄特别喜欢英语和文艺。一次,学校附设的幼稚园在学期结束前举行戏剧公演。小朋友们要排演童话剧,剧本中人物较多,有一个角色很难演,特意从小学部请宋庆龄协助演出。庆龄非凡的仪表、高雅的谈吐,跟她小时候受过艺术的陶冶显然是不可分的。

暑假是兄弟姐妹欢聚的时刻,但母亲并没有放松他们的学业。上午,她请来一位英国女教师教孩子们学英语和拉丁语;下午,她又请了一位中国教师教古典文学。为了不让孩子们在受了西洋教育后,变成马克蒂耶主教所希望的那种“失去民族性”的中国人,宋嘉树夫妇坚持让孩子们同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历史证明,成年后的宋家子女尤其是宋家三姐妹,由于性格、信仰与政治立场不同,虽然都各有作为,但独有宋庆龄以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力量,在历史洪流中独树一帜,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和发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