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背后的AI黑科技:3000个特效镜头如何炼成?
《流浪地球2》背后的AI黑科技:3000个特效镜头如何炼成?
2023年上映的《流浪地球2》以40.3亿人民币的票房,不仅在中国科幻电影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更展现了AI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巨大潜力。这部电影通过AI视频剪辑、面部识别、虚拟拍摄等技术,实现了3000多个特效镜头的高效制作,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
AI视频剪辑:3000多个特效镜头的幕后功臣
《流浪地球2》的特效团队采用了先进的AI视频剪辑技术,实现了从素材筛选到最终成片的全流程自动化。AI算法能够快速分析视频内容,识别关键场景和动作,从而大幅提高剪辑效率。据统计,整部电影完成了3000多个特效镜头,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太空电梯场景。
太空电梯的制作融合了物理特效与数码特效。设计团队首先绘制详细的设计草图,然后进行实体制作,如同设计高级工业零件般精细。在拍摄过程中,需要实体灯光造型设计和现场灯光阵列DMX控制的配合,后期则依赖数码绘景和合成技术,其中虚拟场景光影效果的融合难度超乎想象。
AI面部识别:让吴京和刘德华“重返青春”
电影中最难的特效不是那些宏大场景,而是如何让吴京和刘德华“返老还童”。剧组尝试了多种国际常用技术,但效果都不理想。最终,他们采用了AI面部识别和表情捕捉技术,成功实现了演员的年轻化处理。
为了呈现吴京从青涩到成熟的状态,剧组不断训练AI模型,学习识别吴京年轻时的表演素材。当训练达到五百多万个迭代后,AI模型最终实现了演员面部的年轻化。而对刘德华的表情捕捉,则使用了美国DI4D技术。演员头戴DI4D头盔,通过无标记点方式获取高保真的面部细节和微表情,并将它们“复制”到角色的数码替身上。
虚拟拍摄:开创国内全片虚拟拍摄先河
《流浪地球2》还开创了国内电影全片虚拟拍摄的先河。在正式开机前,剧组启用了青岛东方影都5号棚的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运用数码技术对影片实际拍摄的整个过程进行一遍全面细致的虚拟化预演。
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融合了动作捕捉、面部捕捉、虚拟拍摄系统、三维扫描等高端虚拟化制作设备。借助这个平台,导演、摄影、视效总监可以对整个电影细节进行预拍。这样一来,演员在实际拍摄时就可以直观地看到“可视化剧本”,大大降低了拍摄成本。
AI在电影中的真实应用:优艾智合机器人的亮相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出现的移动机器人并非特效制作,而是来自深圳优艾智合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真实产品。这些机器人在电影中扮演了月球空间站和数据中心的监控角色,展示了AI在工业、医疗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场景。
优艾智合的机器人不仅在外形上与电影设定高度契合,其功能也与电影中的应用场景完美匹配。这些机器人在工业物流和能源巡检领域的实际应用,为电影中的科幻场景提供了现实依据,让观众感受到AI技术正在从银幕走向现实。
AI技术:电影产业的未来趋势
《流浪地球2》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票房和口碑上,更在于它展示了AI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巨大潜力。从视频剪辑到面部识别,从虚拟拍摄到实际应用,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电影产业。
正如《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团队成员崔原豪所说,通过一套完整的工业处理流程,让二、三十个特效公司一起协作,这是《流浪地球2》对今后科幻电影的探索和尝试。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电影制作将更加高效、智能,为观众带来更多震撼人心的作品。